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4919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结业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掌握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小课题结题作业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在选取命题材料方向,有纯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表与数据混合的材料,形式多样,材料来源十分广泛;设问由材料的分层设问向综合应用材料的整体设问发展;答案由按点给分逐渐向分层采意发展,甚至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试题的开放性更加明显,有向问答题形式接近的趋向;命题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愈益密切。“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XX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

2、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二、缺陷剖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

3、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XX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2.提取信息不准确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XX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XX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

4、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二、解决方法第一 在知识与能力间找到了一个最佳“拐点”。过去三十年高考的历史题一直在“知识”与“能力”之间摇来晃去,“刘宗绪时代”在能力考题上作了许多可贵的探索,可圈可点能力题也不时出现在高考

5、试题中;美中不足的是,专家型研究色彩太浓,以致于许多学生在这种能力题面前束手无策,成为了极少数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赛和竞技场。1999年后,刘宗绪时代的能力题并没有被继承和发扬光大,高考试题倒退到以考知识点为主的时代,“送分题”“傻瓜题”偏多,“例题”考得太多,“背多分”成了师生应付高考历史考试的“绝招”,历史容易学容易考成了学生选科时“粉丝”,这也是近年来广东省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扎堆争报历史学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四省新课标后的首次高考历史试题既克服了刘时代“能力题”上的太难,也摒弃了前几年“知识题”上的过易,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充分展示了新课标的新要

6、求与魅力。第二、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如1995年

7、高考第39题所引南海县志和捷报的两条材料,信息量相当大,但设问只要求考生从中提取与继昌隆缫丝厂创业与经营有关的信息。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如1996年第45题有一问是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这实际上就是规定考生要用有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遇到的困难的知识来解析材料。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如1996年第45题第问要求考生比较1941年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比较二字就确定此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地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

8、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如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朝代的史料,同一朝代就是考生解题所必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再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因此,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

9、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第四、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

10、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小课题结题报告 历史组 林照壮一、选题依据信息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高考能力要求之一。在历史高考的题目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因此,学生能否解答好材料型的题目,就成了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所在。二、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实施(一)学生情况分析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我对高二文科(29)班历史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主要通过与

11、学生交流、题目测试来进行,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高二文科(29)班是普通班,整体历史基础弱,综合水平低。由于材料型题目一般都要求较高的阅读、理解和结合史实等能力,学生解题相当吃力,甚至于失去兴趣和信心。根据以上的学生实际,很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寻找适合本班学生提高材料型题目答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高考成绩。(二)本课题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问题探讨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本人教学的实际案例,查阅资料以及同仁的研究成果,理论分析力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手段:查阅书籍,上网查询,请教相关老师。可行性分析:本人在教学一线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

12、决问题。(三)课题可预期的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适合学生提高答题水平和成绩的学习方法。(四)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可能遇到的困难:开始着手准备工作及开题后可能会出现资料不全,收集渠道单一等困难,还有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多样化,工作量大。相应的解决方法:可通过细致反复的工作;长期研究工作积累与本科组同仁交流沟通学习及通过下载网络资源等办法解决。(五)本课题具体实施步骤20XX年2月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20XX年2月6月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和收集,跟踪课堂,教练结合20XX年6月7月,完成课题论文的初稿20XX年7月,对课题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最后结题。三、课题的结题报告材料型题目是

13、学生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常见的题型,掌握好解题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在学后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手段。但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和考试中,却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导致做材料型题目时出现下笔千言跑题万里的现象,令教学效果学习成绩大打折扣,使教师无奈、学生手足无措。如何解答好材料型题目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捕捉、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答好此类题型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把材料题比作是一间屋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屋子的锁匙。首先是阅读材料,细审设问:材料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但不管怎样问

14、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高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面对题目,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找信息,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

15、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经济还是文化等角度提出的。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些限制性条件为学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够准确地握问题的指向。通过这三点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让学生有“圈点批注”意识,边读边圈出每段的关键词、题干中心句

16、。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其一是时间,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相应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总结性语句。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再次是“书”题结合,确定论点依据。材料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