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行省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507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马行省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罗马行省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罗马行省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罗马行省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罗马行省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马行省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马行省制度(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马行省制度篇一:罗马名词解释罗马名词解释伊达拉里亚文明约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出现的城市国家。(1分)公元前6世纪,伊达拉里亚势力达到鼎盛。(1分)后来罗马兴起,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相继被征服。(1分)伊达拉里亚人创造了较高的文明,对罗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分)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擅长城市建筑和其他工商业技艺,发展了自己的文字。(1分)王政时代罗马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09年推翻高傲者塔克文,共和国建立的历史。(1分)这一时期先后有7个王统治罗马。(1分)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1分)王政时代前期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主要机构是:勒克斯(王即

2、军事首领)、元老院(长老会议)、库里亚大会(民众大会)。(1分)后期,随着塞尔维乌斯改革,氏族制度管理机构被新的国家机关代替,罗马国家产生。(1分)塞尔维乌斯改革罗马王政后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实力,调整社会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进行了一次改革。(1分)内容: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的氏族部落;(1分)进行财产普查,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1分)创设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民众大会。(1分)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1分)元老院古罗马国家对重要权力机构,即长老议事会。王(1分)政时代是王的咨询机构,在王决策和处理内外事务

3、中发挥顾问作用。(1分)共和初期元老院成员增至300人,在国家政权机构处于权力中心地位。(1分)共和后期,元老院权力增大,实际上成为罗马国家最高行政和监督机构。(1分)帝国时期,元老院权力受到限制和削弱,失去原来的重要性。(1分)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前452-494年编成。(1分)罗马最初无成文法,贵族依其具有的解释习惯法的权力加害平民,为此平民要求建立成文法,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铜板上,故名。(2分)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2分)西西里奴隶起义西西里奴隶发生过两次奴隶起义。(1分)第一次时间是前137-前13

4、2年,领袖是优勒斯、克勒翁;(1分)第二次时间是前104-101年,领袖是萨维阿斯、阿铁尼奥。(1分)西西里奴隶起义曾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一度军建立政权,标志罗马奴隶起义发展到较高水平。(1分)虽然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拉开罗马共和后期斗争的序幕。(1分)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1年到公元前88年古代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城市发动的反对罗马特权和争取罗马公民权的战争。(1分)公元前91年,奥斯库伦城首先起义,几乎所有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了起义。起义的同盟者建立共和国。(1分)公元前88年,起义被镇压下去(1分)。同盟者在战争中虽然失败,但是却达到了他们的目标。(1分)这次战争改变了

5、意大利社会政治结构,把罗马控制下的意大利各城市,变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加速了意大利各地区和罗马的融合过程。(1分)苏拉独裁苏拉独裁是在罗马奴隶制城邦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元老贵族企图挽救其衰败命运而采取的个人军事独裁。苏拉依靠军队实行独裁统治,沉重打击共和制度,为日后凯撒独裁开了先河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领导的古代罗马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1分)公元前73年,角斗士斯巴达克率领70名奴隶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7万人,一度壮大到12万人。给罗马奴隶主沉重打击。(1分)公元前71年,起义军遭到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队的镇压,斯巴达克牺牲,余部继续战斗达十年之久。(1分)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

6、隶主阶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推动了罗马奴隶社会的发展。(2分)前三头同盟罗马历史上第一个集体军事独裁统治的同盟。(1分)斯巴达克起义平息之后,于公元前60年,出于政治需要,罗马3名实力派人物庞培、克拉苏和凯撒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的秘密政治同盟,共同对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1分)前53年,克拉苏阵亡。(1分)前48年庞培兵败被杀。(1分)前三头政治以凯撒建立独裁统治告终。三头政治是个人独裁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形成的少数人的独裁,是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统治形式。(1分)后三头同盟凯撒去世后,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李必达三人公开结盟,由元老院授予共同统治国家

7、 5年的权力,史称“后三头同盟”。(1分)三人的地位和权力获得了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承认,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成为名副其实的三人独裁统治。(1分)前36年,屋大维剥夺李必达兵权。(1分)前30年,安东尼战败自杀,后三头政治告终。(1分)屋大维成为罗马唯一主宰,建立帝制,罗马帝国确立。(1分)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故名。(1分)布匿战争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241)的导火索是“墨西那事件”。经过20年的较量,迦太基战败求和,割让西西里及意大利之间岛屿给罗马,赔款3200塔兰特。(1分)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201)迦太基统率

8、汉尼拔取得了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坎尼会战的胜利,创造了古代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但在扎玛决战中,汉尼拔战败,迦太基丧失海外一切属地,交出所有船只和战象,不经罗马允许不得对外作战,赔款1万塔兰特。(2分)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146),迦太基北夷为平地,5万居民被卖为奴隶,罗马灭亡迦太基。(1分)元首政治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过渡阶段,实际上是罗马帝国之始。(1分)屋大维战胜安东尼之后,成为罗马唯一的全权统治者。由于共和制的影响和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依然存在,所以在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中屋大维并没有立即采用“君主”的名词,而是采用“元首”的称号进行统治,这种统治形式被称为“元首政治”,它一直

9、保持到前期帝国的结束。(2分)元首制尚不属于绝对君主专制,因为元首的权力从理论上讲来自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而元首原则上不能世袭。(1分)但就屋大维的罗马的实际权力来看,元首政治本质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1分)隶农制隶农即带有隶属性的农民。(1分)隶农制是古罗马奴隶制社会农业领域中的一种带有封建因素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古罗马奴隶制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分)奴隶制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共和制帝国时期,它的产生与土地兼并、大地产形成、小农的破产和奴隶制的瓦解密不可分。3世纪危机促进了隶农制的发展。4-5世纪,隶农的地位进一步发生变化,隶农和析产农成为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帝

10、国后期隶农制的发展标志着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隶农带有很强的封建性,恩格斯称之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1分)三世纪危机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奴隶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爆发的全面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1分)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农业萎缩(农业庄园变牧场)、工商业萧条、手工业衰落、财政枯竭、货币贬值;(1分)在政治方面表现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帝位更迭频繁,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称雄,军人干政现象严重、社会道德沦丧。(1分)三世纪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奴隶制经济的衰落。(1分)三世纪危机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

11、外敌入侵、严重削弱边防,大批蛮族入侵,造成严重后果。在三世纪危机中,基督教进一步发展,并继续演变。(1分)米兰敕令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米兰颁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1分)内容: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1分)返还没收的教堂和财产,(1分)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1分)意义: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由镇压到宽容直至转为扶植和利用,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为被承认的宗教。基督教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1分)尼西亚会议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小亚的尼西亚城内主持召开第一次基督教主教会议,史称尼西亚大会。(1分)会议旨在统一思想,规定

12、三位一体为正统基督教的基本信条,(1分)确立皇帝对教会的最高领导权,(1分)把阿利乌派为“异端”开除出教。(1分)尼西亚会议标志着基督教已完全蜕变为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完全成了从被压迫者的宗教到受统治者利用的宗教的质变。(1分)戴克里先罗马帝国皇帝,284年取得政权。(1分)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固和加强了帝国的统治。(1分)主要内容:废除了元首制,采用了君主制,元首称号正式改为君主;(1分)实行四帝共治制;(1分)缩小行省规模,实现军政分治,地方总督不兼军职;吸收蛮族充当边防军,促进军队的蛮族化;加大迫害基督徒。(1分)君士坦丁罗马帝国皇帝,305年戴克里先退位后,经过一番混战后登上帝

13、位。(1分)他废止了废四帝共治,官僚制度统治;(1分)宫廷禁卫军代替近卫军,完全掌握军事大权;(1分)迁都君士坦丁堡(330);(1分)米兰敕令(313)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召开尼西亚会议(325)统一基督教教义和组织,使基督教蜕化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1分)汉尼拔迦太基名将。(1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汉尼拔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曾在特拉西美诺湖畔伏击罗马军队。(1分)公元前216年,在坎尼会战中,汉尼拔重创罗马军队。(1分)公元前204年,斯奇比奥在北非登陆,迦太基立即召回汉尼拔救援。(1分)公元前202年,在扎玛决战汉尼拔被打败。第二

14、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1分)坎尼会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会战。(1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特拉西美诺湖畔伏击罗马军队,罗马军队几乎全军覆没。(2分)元老院宣布紧急状态,任命费边为独裁官,统一指挥军事行动。(1分)公元前216年,双方在坎尼会战,汉尼拔重创罗马军队。(1分)扎玛决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会战。(1分)公元前204年,罗马在北非登陆,迦太基立即召回汉尼拔救援。(1分)公元前202年,罗马和汉尼拔在扎玛决战,汉尼拔被打败。扎玛决战的失败宣告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的失败。(1分)迦太基被迫接受和约:丧失海外一切属地,交出所有船只和战象,不经罗马

15、允许不得对外作战,赔款1万塔兰特。(1分)从此罗马确立了在西地中海的霸权。(1分)辛诺赛法利之战公元前197年罗马军队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进行的决战。(1分)罗马军团打败马其顿方阵,(1分)取得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决定性的胜利。(1分)马其顿被迫放弃本土以外全部领地。(2分)马格尼西亚之战公元前189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与罗马在马格尼西亚的决战。(1分)战争中塞琉古大败,(1分)被迫放弃了小亚细亚和色雷斯的属地。(1分)塞琉古失去了在东地中海的强国地位。(2分)行省制度罗马奴役海外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一种形式。(1分)罗马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1分)到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共设置了7 个行省:西西里、萨丁尼亚和科西嘉、近西班牙、远西班牙、马其顿、阿非利加和亚细亚。(1分)以后,陆续建立了一系列行省。各行省都派总督管理,任期一年,有特殊情况可延长到2-3年。总督拥有行省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全权。行省实行包税制。(1分)包税制加重了行省居民的负担,也加速了罗马社会的腐败。(1分)阿普利亚之战公元前71年,斯巴达克起义军与罗马军队在阿普利亚发生的激战。战斗中斯巴达克牺牲,起义军阵亡6万多人。基督教篇二: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制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制罗马政治权力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