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377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政府在篇一:浅论清代科举制度的废除浅论清代的科举制度的废除11历史师范班范天文20XX24143113【摘要】: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关键词】:清代 科举制度 特点 废除 影响【正文】:科举制度由隋朝开创,期间经过唐宋两朝的完备,是隋朝以后的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

2、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到了清代,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

3、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晚清时期,买官鬻爵和科举舞弊现象屡禁不绝。当时中国的风气,xx考不上功名的,不是去当幕僚,就是经商做买卖。当幕僚要托关系,会走后门;经商则自然需要一笔本钱,这两者对于众多的下层民众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鸦片战争之后,“船坚炮利”的西洋舰队让国人猛醒。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

4、校一途。终于在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的最完备时期。清朝的科举制度分院试(或称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进行。院试在府城或省直属卅治所举行。院试之前有两次预备性的考试,一次是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另一次是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者不论年龄都称为“童生”,所以由童生参加的院试又名为童试。院试分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合格者称“进学”,具备生员的身份,一般称为秀才、附生或相公。岁试成绩分六等,一、二等方可参加科试。科试成绩也分为六等,也是一、二等才可以参加乡试。在岁、科两试中考在高等的秀才,由国家

5、供给廪膳,称为禀生。禀生之外增加的叫增生。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称为大比,所以乡试之年又称为大比之年。考期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发榜之时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凡是国子监和地方学校的生员都可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同时也有了参加会试的条件。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由中央六部之一礼部主持,在京师即都城的贡院举行,因此又称“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乡试在子、卯、午、酉年,会试在丑、辰、未、戌年。参加者都是各省的举人,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同年四月进行

6、,由皇帝亲自主考。殿试是唐代女皇武则天首创,到宋代成为定制。它是皇帝笼络xx,加强皇权的办法,是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结成门生故吏之关系,使天下士人都成为天子门生的措施。清代殿试地点在今故宫保和殿。应试者是贡士,考中者统称进士。发榜时用金色榜面,故称金榜。所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成了xx的理想目标。进士分三甲放榜:一甲称赐进士及第,共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鼎甲;二甲称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殿试之榜称甲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

7、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诏令既出,举国上下,有喜有忧。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千年古制,十年改废。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割地赔款,应考十九年、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国事危急,“立国育才,所关至大”,康有为提出了变通

8、科举、兴办新学、徐废科举的主张6。此时西学出身的严复,也认识到中国不变法则亡国,而不废八股又不能变法。梁启超说得更明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上奏,要求变通科举,其中张、刘会奏主张“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袁世凯则疏列十条,建议增实学科并逐年递减旧科中的岁、科、乡试名额。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从渐废科举到骤废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主

9、稿,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曾为传统中国社会上、下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虽然这种流动能力极为有限,但对民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它使皇权和绅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国社会也因此保持秩序的长期稳定。科举制度的废除,虽然摧毁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但由于士绅阶层的瓦解,使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界限更加固定,对社会的整合功能造成了长期的消极作用。科举制度废除后社会没有适时地提供替代性的制度,以致社会

10、上下层流动局面不复存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第六年,清朝就灭亡了。【参考书籍】:王德昭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高衍鎏的清代科举考试实录,孙铁的影响中国历史100事件。篇二: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对清王朝的命运乃至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传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取士的历史,直接改变乱舞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和仕进渠道,引起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成为共和政治的铺垫。”1西方学者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说成是四大发明之外的“

11、第五大发明”,可见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试述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 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中国自秦以来,“百代尤行秦法政”,中央集权制度一直持续20XX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在王朝建立初期的确有整合社会资源、行政运行高效、维系社会稳定等作用,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其中由于其长期运行所形成的周期惯性以及体制内缺乏外部竞争压力所导致的封闭、腐朽等特性使得许多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科举制度的废除正是如此,操之过急而又未找到更为合适的选拔官员人才的替代性制度。在清末新政的各项措施中,兴学堂、奖游学是清末新政取得明显成效的措施之一,清

12、政府原来预期在1901年废除科举,而科举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是导致提前废除科举的直接原因之一,科举考试尽管在晚清尤其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考试内容开始转向时务,四书五经的地位受到质疑,但四书五经仍然是考生作答、考官阅卷得分的主要参考依据,考生对于西方引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法律等实用学科由于考试不怎么考依然没有多大兴趣,在晚清的会试科考中,居然出现过将拿破仑解释为“拿着破烂轮子”这样的笑话,科场士子对世界名人国际局势尚且如此无知,更何况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早在1898年京师大学堂就已经开办,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但科举的吸引力还是比新式学堂大的多,1903年末科乡试前夕

13、,“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想诸公必不肯再入堂肄业,以待三年卒业也。科举误人,岂浅鲜哉?”2结果,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两馆赴开封参加顺天乡试的学生果真有7人中举,这还不包括改用他名无法查实及返回本省参加乡试中举者。这说明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地位利益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新式学堂培养近代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存在尖锐的冲突,为了改变世人重科举轻学堂的趋向,清廷没有选择通过将学堂所学内容与科举考试逐步挂钩、录取标准从人文型知识分子向技术型、管理型知识分子转变,而是选择了立即废除科举的办法。先是直隶总督

14、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等五位地方大员会奏请废科举折,认为“臣等默观大局,孰察时趋,觉现在威迫情形,更甚昨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绝无大兴之望。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十年莆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视,岂能我待。”奏折指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沦音,停罢科举。”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强邻环视,岂能我待”的严峻形势以

15、及新政对技术型人才迫切需要的时刻而作出的不得已选择。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式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的“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2. 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科举制度一旦废除,这意味着一种具有强大惯性的运行机制开始戛然而止,xx一时难以适应,

16、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万多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而xx在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之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科举制度的废除使xx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xx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