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278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区矫正心里矫正制度篇一:社区矫正心理矫正方案社区矫正心理矫正方案1.建立良好互信的咨询关系,解除服刑人员的戒备心理,用放松疗法缓解紧张、焦虑情绪。2.运用尊重、倾听、共情等咨询技巧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心理诊断和分析,并寻求其改变的意愿。征得其本人同意的前提下,运用16PF(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进行心理行为问题评估。3.通过与服刑人员共同协商,商定双方共同接受的有效的咨询目标及方案。4.进行咨询分析。在咨询过程中,针对本人的性格、认知特点,提供心理支持,启发其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认知,由于该服刑人员年幼缺少父母关爱,与父母的沟通存在障碍到至心理问题的

2、发生,因此采用家庭治疗,希望家属能给其亲情的关爱,弥补幼年亲情的缺失,提高改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5.认知疗法。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问题的发生是来自于自己不合适的认知,这些认知不能和当前的环境 相融合从而出现了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开始,只有思想上改变了,那么心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5.给予其一定的个人价值实现途径。针对其缺乏自信的特点,合理安排阳性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安排切合实际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公益劳动和集体教育中根据其表现情况适当的进行鼓励的奖励,使其切实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增强其生活的信心6.进行阶段性小结,对咨询

3、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对咨询进行调整,巩固咨询效果。篇二:社区矫正监管制度第八章 社区矫正监管制度新课导入监督(supervision)可能是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虽然社区矫正最初产生时,是以帮助在社区中服刑的犯罪人为主要特色的,但是,监督始终是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为他们在帮助犯罪人的同时,要预防犯罪人对社会造成新的侵害,其中最直接的预防方法就是对犯罪人实行监督。摘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吴宗宪著)新课讲授第一节 社区矫正监管概述一、社区矫正监督社区矫正监督就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和状态进行的监视。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和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和遵守法律

4、与判决的情况,从而发现是否具有危害社会的危险性和不遵守法律与判决的行为表现,进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控制措施,预防他们对社会造成新的侵害。因此,监督和控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活动的性质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的监督、管理属于执法活动的范畴,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的监督、管理是刑事执法活动。如此定性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的性质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监督、管理活动往往涉及到矫正对象权利的限制和某些义务的履行,如活动自由的限制、定期报告的要求、迁居报告的要求等;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剥夺或限制;以及增加公民的某项义务,应当有明确的法律根据;监督、管理活动正是实施

5、法律规定的剥夺或限制矫正对象某些权利的活动,或者是监督、管理矫正对象履行法律规定的某些义务的活动。 第二,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活动具有法律强制性,矫正对象实施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意味着将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比如缓刑类社区服刑人员,如果违反缓刑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者,将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原判刑罚。第三,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活动具有单方面性,监督管理活动的实施不听由矫正对象的意愿。在这方面,监督管理活动与帮扶活动不同,帮扶活动一般是应矫正对象的要求或征得矫正对象同意后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的执法性,决定了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活动的主体、内容、方式、工作机制等,是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制度

6、建设应首先明确的问题。三、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的价值依据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督管理活动之所以必要,是因为:1.预防矫正对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区安全的需要。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对象的五类人员都是被判处刑罚的刑事犯罪人,如果今后社区矫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扩大到其他严重违法的行为人。把这些人员放到社区中开展社区矫正,应当加强对他们的监督管理,以防再度实施危害社区的违法犯罪行为。尽管实施社区矫正的刑罚对象多是再犯可能性小的犯罪人,但这些人员再犯罪对社区安全的影响和人们对刑罚公正适用的心理感受有严重影响,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会严重影响社区对社区矫正的参与度、支

7、持度。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的预防工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从犯罪原因论的视角看,这些人员无论是监狱释放的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监外执行的人员,还是被判管制、缓刑的人员,他们的刑罚经历往往会成为这些人员再犯罪的罪因因素;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罪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这个角度看,社区服刑人员较之社会公民有较多的致罪因素。加强监督管理是防范社区服刑人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监督管理,有效地阻断社区服刑人员同社会致罪因素的联系,减少社会罪因内化为主观罪因,如禁止令的规定等;通过监督管理,及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的违法犯罪思想、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并及时进行干预,防止其向犯罪行为转化。2

8、.为其他各项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公益劳动、心理矫治与心理咨询、教育矫正等一系列矫正工作的开展,需要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没有有效地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完全听凭矫正对象的意愿,社区矫正工作很难开展。帮扶工作是解决矫正对象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的活动,矫正对象一般会积极主动地提出要求并参与其中;但如公益劳动、心理矫治、教育矫治等工作,是人们矫治矫正对象主体罪因的活动,参加这些往往需要活动矫正对象付出一定时间和其他机会成本的代价;同时,改造矫正对象业已形成的不良心理、不良观念、不良行为习惯,学习并养成新的观念、行为习惯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这些矫正工作往往遭到矫正对象的阻抗。

9、阻抗有时表现为激烈的对抗,有时表现为推脱、拖延或在矫治活动中消极无为。解决这些问题,方法很多,但监督管理工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3.促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在我国监禁行刑方式中,监管改造是罪犯改造的三大手段之一。监管具有规范养成功能,在监管制度约束下,罪犯逐渐养成规范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认可规则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改造罪犯为守法公民的目标。监管对罪犯的改造价值和机理,同样适用于社区矫正对象。矫正对象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则的人,在社区生活的环境中,社区居民在自由意志下活动,国家、社区组织对人们日常行为很少干预,如果不对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矫正对象会坚持原有的与法律规则相悖的行为习惯和

10、规则意识。因此,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也是改造矫正对象必不可少的手段。四、对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的内容根据社区矫正的内容,对矫正对象监督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对矫正对象履行刑事义务的监督管理。这一监督管理的内容主要适用于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执行刑罚,强制社区服刑人员履行刑事义务是社区矫正的当然内容。如对剥夺政治权利类人员,应当剥夺其刑法规定的几项政治权利。对缓刑、假释、管制类的社区服刑人员,刑法对其行动自由、会客自由等都做了限制。社区矫正应通过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确保这些刑事义务的切实履行。2.对矫正对象履行社区矫正义务的监督管理。这部分的义务主要是社区矫正部门加强监

11、督管理对矫正对象规定的义务或对个案矫正对象特别规定的义务。如向司法所定期报告的义务、定期呈交思想报告的义务,按规定到司法所办理相关事项的义务等。这些义务和刑事义务不同的是,这些义务是社区矫正部门规定的,而刑事义务主要根据于刑事法律的规定。3.对矫正对象参与教育矫正活动的监督管理。这部分内容的监督管理主要目的是保障教育矫正工作的秩序和效率。教育矫正工作包括社区矫正主体组织的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等。教育矫正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社区矫正工作,这项工作常常会受到矫正对象的抵制。顺利开展教育矫正工作,需要有力的监督管理工作做保障。4.对矫正对象参与帮扶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来说,

12、对矫正对象的帮扶工作,矫正对象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即使如此,仍需要对矫正对象参篇三:司法局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办法*司法局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管理资源配置,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提高矫正工作质量,根据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一、 指导思想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提高刑罚执行效果为根本出发点,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估。二、 心理健康评估的任务与目的心理健康评估就是通过对矫正对象危险指标的测验、分析和判断,评估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及心理健康程度,并对矫正对象进行危险等级分类,

13、为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为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提供根据。三、 心理健康评估的工作主体和评估对象心理健康评估工作在区司法局的指导下,主要由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完成,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予以协助。心理健康评估对象为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四、心理健康评估指标静态指标: 即历史形成的难以被影响而减少风险程度的指标。包括5个大类:(1)犯罪与服刑表现记录;(2)教育和工作背景;(3)经济状况;(4)家庭和婚姻状况;(5)居住指标。动态指标:即主观表现的容易被影响而减少风险程度的指标,包括5个大类:(1)休闲和

14、娱乐活动情况;(2)交友情况;(3)酗酒和使用毒品情况;(4)心理、情绪和人格特征;(5)生活态度及政治倾向。五、风险等级为了与分类管理相衔接,将风险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划定相应的分数区间,综合测评最后得分65分以下为低风险等级;65分至77分为中风险等级;77分以上为高风险等级。另,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中,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分,需转介到*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正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评估。六、工作流程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共分5个步骤:1.调查情况。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测评对象个人、家庭、生活、就业、社会关系、违法犯罪史、认罪悔罪态度

15、及服刑表现、生活态度和政治倾向等情况,并做好纪录。2.测量打分。根据调查情况客观地填写他评量表(危险程度可能性评估量表),并安排社区矫正对象填写自陈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分,并填写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记录表。要注意的是,社区矫正对象测试前,工作人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积极配合,使其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反映实际情况,减少测试的偏误。3.确定类别。工作人员按照危险程度测评量表测评分数50%自陈量表评分数40%症状自评量表10的公式求得该对象测评结果的最后得分,然后根据高、中、低三个类别所规定的分数区间,归入相应的类别。在此基础上,由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人员集体研究审定类别,分析测评中反映出的情况,作出评估报告,提出针对性的矫正意见。对于高风险类别人员应转介到东兴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评估。4.调整类别。由于矫正对象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之中,若矫正对象的情况变化比较明显时,须重新测评一次,根据测评结果经集体研究调整类别。并将每次测评结果填入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档案内。5.评估与分类管理的衔接。对高、中、低三类矫正对象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管。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