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3499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曲阜市石门山镇管村小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以德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就是

2、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当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当学生面对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却显得那么单薄、那么脆弱,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因此,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探讨和研究“知行脱节”现象,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

3、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

4、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品德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

5、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三、课题研究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治自理能力,以“了解规范,增强意识,形成习惯,促进养成”为宗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四、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6、: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五、课题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

7、跟踪研究。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六、课题研究具体措施(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1、明确养成教育要求。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班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

8、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二)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研究自主化班

9、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应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 “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

10、。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起点。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

11、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扫墓、校运会、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等等。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三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五)常抓不懈,强化训练“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在强化训练时,

12、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行为意识,通过行为训练、情境训练、行为辩析训练等,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六)树立榜样,启发自觉。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七

13、、课题实施步骤第一阶段:筹备、启动阶段(2010年7月-2011年7月)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开题。2、开展问卷调查,搜集资料,队伍培训等。3、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召开课题实验动员大会。4、实验教师制定研究计划。5、形成部分实验研究总结、调研材料。负责人:李甲国第二阶段:实验展开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1、各学科全面开展实践研究,全员参与课题研究。2、实验者提交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实验教师学习交流专题研讨等活动。负责人:孙祥振第三阶段:总结升华阶段(2012年8月-2013年6月)1、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总成果。2、召开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结题汇报。负责人:李甲国 孙祥振八、

14、课题组织与分工 课题顾问:陈立峰 刘承山 孔亚兵组长:李甲国负责课题的全面规划、申报、指导、总结等。 成员:孙祥振负责实验跟踪,收集、整理典型案例。 胡玉梅 负责设计、组织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总结。 王殿军负责资料的综合、审定等。九、课题预期成果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2、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懂得“认识行为习惯”转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总结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年度报告。4、编写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设计。5、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十、成果形式:实验报告(或论文) 完成时间:2013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