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0249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 2013年02月19日 14:43 来源:当代财经2012年3期 作者:李文星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5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内容提要】中国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放松行业管制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通过劳动力职业培训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顺利转换是提高就业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全样本回归所得结论是一致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人均受教育年限

2、和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都是显著正相关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比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GDP的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为正,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关 键 词】产业结构 就业面板计数模型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提高就业水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尤其巨大。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一度面临非常严峻的失业形势。虽然目前就业的短期形势好转,但这只是中国就业总量矛盾的暂时性缓解,中国仍然面临深层次的长期的就业结构矛盾,例如,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或者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行业转移,大学生就业

3、难等。这些结构矛盾突出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匹配。本文的目的是从实证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制定就业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现有关于影响中国就业的因素的文献非常多,根据角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文献分析了城乡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如,户籍制度或城市歧视性的就业政策阻碍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6城市化进程滞后本身也会阻碍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7另外,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显著的替代效应,8如果考虑到城乡一体化发展,那么,就必须实现城乡就业问题的统筹解决。9-12第二类文献强调了FDI或出口对就业增长所起的重要作用。13-18第三类文

4、献探讨了劳动力结构失衡及其原因。主要是关于大学生就业难19-23和女性就业机会不平等。24-26第四类文献是关于就业的产业结构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相关文献比较少。江小涓和李辉(2004)计算发现1996-2002年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而1991-2002年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呈上升趋势。27张展新(2004)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产业分割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就业机会不平等。28而王德文等(2004)利用1999-2001年的企业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他们发现,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增长缓解了中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29目前国内关于产业结构和就业总

5、量,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总量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但是,产业结构的失衡可能是影响中国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就业总量?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有何不同?本文将利用1997-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计数模型(panel count data models)实证检验中国和中国内部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以往的文献比,除了上述的视角差异之外,本文还有两个不同点:本文采用了较新的数据(1997-2007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的宏观面板数据)和新

6、的估计方法(面板计数模型)。二、文献回顾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相伴随,劳动力主要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进一步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有所谓的配第克拉克定理。30-31该定理所揭示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后来进一步为一些国别或跨国经验研究所证实。32-36即使一国经济进入稳态或平衡的增长过程,其产业结构也仍然会不断地调整和优化。37因此,在稳态增长状态下,劳动力也会在产业间转移和再配置。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不仅会影响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转移还促进了劳动力总量的增长

7、。原因在于:第一,各产业就业弹性不同,如,在同样的资本产出比率下,服务业一般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38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产业结构本身的调整和升级外,各产业内部也在发生结构变化。例如,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如新兴IT业、家政服务业等快速崛起,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推动了就业总量的增长。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变化都是推动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力。就需求而言,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耐用品和服务的需求会上升,对食物等的需求会下降,因此,人们对不同产品需求的偏好变化引致产业结构的非平衡增长,由此引起就业人口在产业间

8、的重新分布。就供给而言,首先,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毁灭过程,一些旧的产业消亡,新的产业会产生,就业人口不断地从旧的产业向新的产业转移。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摩擦性失业。其次,产业发展本身是非平衡的。引起不平衡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不同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差异,或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生产规模差异,各产业的要素比率差异和资本深化的交互作用效应。另外,技术进步或规模经济会引起一些家庭服务的相对市场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更多的家庭放弃家庭生产而选择从市场购买服务。因此,家政服务业兴起并迅速增长,服务业的就业人口相应增加。增加的人口部分来源于其他产业,部分来源于从事家庭生产的妇女开始参加到劳动

9、市场中来。随着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关系联系的日益紧密,外部冲击也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并推动就业人口在产业间的转移。例如,中国对外开放接纳了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促成了广东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从农业中转移到出口加工业和贸易行业。更广泛地看,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产业在各国的重新布局,以及由此引起的各国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国内关于产业结构影响就业增长的相关文献比较少。这些文献主要分析了服务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服务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但是,最近10多年来,服务业增长速度偏慢,加

10、快推进和完善垄断服务行业的改革十分迫切。39但是,仅仅是从服务业来谈服务业的发展可能是不足的。因为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来看,制造业是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的基础性产业,它是服务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就业人口在产业间不能自由流动,即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造成了不同劳动群体进入垄断产业的机会差别,这是目前中国转型过程中阻碍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展新(2004)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证实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弱化的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产业分割。28城市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主要动力不是劳动制度的全面变革,而是企业间的竞争,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一

11、体化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打破城市经济垄断部门和行业的进入限制对于发育劳动市场和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同样会影响就业增长。王德文等(2004)利用1999-2001年的企业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吸纳的影响。他们发现,中国工业结构越来越符合中国的资源和要素禀赋。轻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增长缓解了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29国内研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就业总量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产业就业弹性和就业结构一起决定了就业总量,因此,研究第二、三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下面将利用1997-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宏观数据和面

12、板计数模型实证检验产业结构和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三、计量模型、数据和估计方法(一)计量模型在下面的经验分析中,由于使用的是省级宏观总量面板数据。依据经验研究,29本文将采用Cobb-Douglas总量生产函数作为计量模型:人均受教育年限(edu):衡量人力资本对就业的积极效应。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创业或就业的可能性越高。根据Bils和Klenow(2000)40以及Kaboski(2009)41的研究,我们这里采用的是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测度方法。具体计算方法是: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年限分别按6年、9年、12年和16年计算;然后根据全国6岁及6岁以上受调查人口中各种受教育人口占

13、总调查人口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ter):由于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更大,当地区生产总值相同时,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越大,该地区的就业率可能越高。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exg):我们用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对外贸易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出口越多的省份,其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应该更高。城市化水平(urb):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具有集聚经济效应,42城市化对就业应具有拉动作用。政府干预程度(gov):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政府消费支出反映税收对企业活动的抑制,从而影响就业;该变量也反映政府对经济的管制程度,管制越多,就业率越低。43通货膨胀率(inf

14、):经济扩张阶段,通货膨胀率和就业可能是同时上升的,就业可能会表现出亲经济周期的特点。年龄结构(age):成年人口(15岁64岁)占总人口的比例。成年人更有可能积极创业或寻找工作,他们也更具流动性,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就业。当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下,成年人口比重大对就业压力也越大。另外,为了分析方便,假定全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企业的资金成本简化为常数c。综上,得到计量模型如下:(二)数据来源和说明本文分析的样本期为1997-2007年共11年。样本期的选择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在此样本期,模型需要的数据可以完整获得;其次,在1997-2003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企大规模的减员增效,中国出现

15、了较大幅度的就业下降;而在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段时间内中国就业状况又开始明显改善。因此,虽然我们所考察的样本期是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的,但在此期间,中国就业也正好经历了一个下降和上升的周期。因此,我们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论会更稳健。各地区就业人数、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政府消费、最终消费、总人口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6年分省就业人数缺失,部分省份用省级年鉴补充,部分采用插值,取2005年和2007年的平均值。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职工平均工资和出口总额分别经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实际工资指数和各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调整,数据都来源于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和通货膨胀率系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其中2000年数据来自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各地区城市人口中的1997-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资讯行)、2005-200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总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1年分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来源于1990年以来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2002-2007年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城市人口: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