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672451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心理学院2017年MAP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7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用户体验、心理咨询、职业心理健康与EAP、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心理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2、考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相关心理学概念、实验与实践结合的深入论述。 四、考试内容 心理学导论、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考试内容分为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五部分内容。 五、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心理学导论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学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

3、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模块说 5. 神经网络学说 三、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2视觉现象 3视觉的生理基础 4视觉理论 (三)听觉 1听觉的含义 2听觉现象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四、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的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特征

4、1知觉选择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理解性 4知觉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五)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3错觉产生的原因 五、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种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5. 催眠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种类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5、3感觉记忆的特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4短时记忆的特征 5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长时记忆的特征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2遗忘曲线 3遗忘理论 4影响遗忘的因素 (六)内隐记忆 七、思维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二)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形成 4概念结构的理论 (三)推理 1推理的含义 2推理的理论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

6、素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六)表象 1表象的含义和作用 2表象的特征 3表象的种类 (七)想象 1想象的含义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功能 (八)决策 八、语言 (一)言语概述 1语言的含义 2语言的特征 3语言的结构 (二)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 1布洛卡区 2威尔尼克区 3角回 (三)语言的理解 1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2词汇理解 3句子理解 4篇章理解 九、动机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和种类 2动机的功能 3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的理论 1. 本能理论 2驱力理论

7、 3. 唤醒理论 4诱因理论 5.动机的认知理论 十、情绪 (一)情绪的一般概念 1情绪含义和功能 2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二)情绪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2情绪状态和分类 (三)表情 1表情的含义 2表情的种类 (四)情绪与脑 (五)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能力、才能与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 (三)能力的结构理论 1能力结构的传统理论 2能力结构的新理论 (四)能力的测量 (五)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3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

8、含义、功能 2人格的特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三)气质和性格 1气质的含义 2气质的类型 3气质的理论 4性格的含义 5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四)认知风格 (五)人格测验 (六)人格的成因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一、描述统计 (一)统计图表 1统计图 2统计表 (二)集中量数 1算术平均数 2中数 3众数 (三)差异量数 1离差与平均差 2方差与标准差 3变异系数 (四)相对量数 1百分位数 2百分等级 3标准分数 (五)相关量数 1积差相关 2等级相关 3肯德尔等级相关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5相关 二、推断统计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1

9、概率 2正态分布 3二项分布 4t分布 5F分布 6样本平均数分布 7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二)参数估计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三)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原理 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4方差齐性的检验 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四)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4协方差分析 5多因素方差分析 6事后检验 (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 (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检验及应用 2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方程 (七)卡方检验 1拟合度检验

10、2独立性检验 (八)非参数检验 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主成分分析 3因素分析 心理测量学 一、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测量的基础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二)经典测量理论 1经典测量理论模型 2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3心理测量的误差 测量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控制;测量误差的估计。 4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区分度;项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项目功能差异。 (

11、三)项目反应理论 1单维性假设与项目特征曲线 2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 3项目信息函数与测验信息函数 (四)概化理论 1方差分量的估计 2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 3G研究与D研究 二、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一)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2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 3题目编制技术 4测验标准化 5测验等值技术 (二)心理测验的施测 1测验的设计 2施测的程序和步骤 (三)测验常模 1常模与常模团体 2分数转换与合成 3常模的编制 4几种常用的常模 (四)标准参照测验 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2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 3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4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

12、解释 (五)常用心理测验 1成就测验 2智力测验 3能力倾向测验 4特殊能力测验 5创造力测验 6人格测验 7态度测验 8兴趣测验 9心理健康量表 10发育量表 (六)心理测验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自我 (一) 自我即中心一些现象 (二) 自我概念 (三) 自尊 (四) 文化与自我 (五) 自我服务偏差 三、社会知觉与判断 (一) 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 印象与印象形成 (三) 归因 (四) 社会判断 四、态度及其改变 (一) 态度的概念及成分 (二)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三) 态度的改变及理论 五、从众 (一) 从众的定义及经典研究 (二) 从众的影响因素 六、说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