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71973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厂事故案例讲解(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氧厂爆炸事故2000年8月21日0时10分,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X* B, Q) d% n$ O9 k2 y4 Y* d% k8 l k6 B2 一、事故经过 该公司计划从8月21日0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8月10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 500 m3制氧机于21日0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

2、维修车间负责;2号l 500 m3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 200 m3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戴劳保用品。 , R4 - R7 e* m3 m+ K1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

3、1 500 m3机组并排放液氧。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 200 m3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爆炸使在场的53人中,死22人,伤24人,厂房不同程度倒塌,设备严重受损。 $ 5 u7 M) I1 7 n S8 S& G

4、二、事故原因 ! n 9 b% r0 F. u! s8 j f, 1 L* L (1)直接原因 1 K5 R% E: A, e6 z. n, R9 Q; i R, t) m g d! q; c& Z; Y! R 经专家组调查分析,公司1号1 500 m3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现场,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及着火源三要素,酿成燃爆事故。其中,助燃物为排放液氧所造成的富氧空气;可燃物为膨胀机、空压机油箱的油雾及油;着火源为1号空压机电机油浸纸动力电缆端头爬电,在富氧环境中产生火花,引燃油浸纸。 液氧排放操作不当。空分工(均在事故中死亡)排放液氧时操作不当,排放速度过快,造成检修现场氧气浓度过大又来不及

5、散发,形成富氧状态。直接为燃爆造成了一个要素(助燃物)。公司制氧厂工艺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排液氧时,“应做到液体均衡蒸发”,因为排氧过快,没有达到要求,而使氧气积聚,来不及蒸发和散发。 3 Y9 t) O! h6 , y- d- o. N. Y (2)间接原因检修前,制氧厂没有按规定制定和报审检修安全报告书,致使安全措施不落实,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7 N/ f, X5 b% & W4 g) h 检修前,制氧厂仅于8月10日编制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对检修项目及时间作了安排,安全要求仅在表后的说明中写了一句:“具体检修的工作由检修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施工安全”。而检修安全报告书至8月21日上午事故发生

6、后才由车间拟写,制氧厂副厂长签字,但没报公司审批。而按照要求,检修安全报告书应提前一天报公司安环部、生产部。由于检修安全报告书没有及时制定,人员安排等就没有具体的技术和安全要求。 检修现场组织指挥不严密,扒珠光砂人员进入现场过早,是伤亡扩大的重要原因。按照程序,扒珠光砂人员应在液氧排净,人孔螺丝拆完后才进入现场操作。如果扒珠光砂人员在人孔螺丝全部拆完后进入现场,事故发生时他们就在厂外,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 d: a: R& B/ p6 X- B 设备老化、超期服役,工艺装备落后是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KDON 15001500型制氧机空分设备是1971年制造的,1973年安装。1977年11

7、月投产至今,同类设备的使用寿命在1520年。该制氧机已使用23年,明显是超期服役。而室内空分的油箱设在膨胀机、空压机旁,油浸绝缘纸电缆和液氧排入方式,都是落后的装备和工艺,留下了事故隐患。这次事故,由于室内空分,明沟排液氧和油箱设在空压机旁,为形成富氧(助燃物)和润滑油蒸气(可燃物)提供了条件,而油浸绝缘纸电缆则为爬电现象的产生、爬电引起小火花,以致引燃电缆中的油浸绝缘纸形成明火提供了条件。 & K+ 4 I+ + |# U. e7 X, T, U4 z- f5 H, n7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劳动力管理不够严格,是造成事故的深层次原因。8 3

8、 Y% n7 C3 e9 i d2 r6 c, 4 D 公司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全,但到了车间班组就不够完善,例如,没有形成富氧区的防范和治理措施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够,如制氧厂设备管理和检修安全责任就没有落实到人。安全培训针对性较差。劳务人员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过于笼统。对劳务公司提供的劳动力没有明确的体能、技能要求,这次参加检修就有6人没有签订劳务协议,属“临时抓夫”。安全管理、培训和劳动力管理上存在漏洞。 三、事故教训和整改措施 & g3 V0 h! # a$ W9 h6(1)事故教训 ! Z*; n* j& j% R: P4 D; m3 a: s 1)抢修准备工作抢时间、赶进

9、度,现场组织不够科学、严密。这次排放液氧时间过短,在现场安全条件未得到确认的情况下,维修前准备工作(扒珠光砂)人员过早进入现场,造成了事故死伤人员的增多。2)设备陈旧老化、超期服役,工艺装备落后,埋下了事故隐患。 . n; (2)整改措施 & N; L( x0 k3 P! n( u5 + ( q4 d% Q8 g4 A9 c 公司领导思想上要进一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 z5 k: e% c% I8 M9 H 1)应当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尽管任务重、压力大,但在设备不安全的情况下,一定要改善设备后再生产,否则适得其反。 % % B/ B4 n$

10、p/ z. n- c+ c; 2)对全厂老旧设备进行一次全面“诊治”,登记造册,严格实行设备管理责任制,所有设备使用、维修的责任都要落实到人。3)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劳动力管理,形成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防患于未然。 4)举一反三,在全厂各个环节全面加强安全管理,重点是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清除事故隐患,无论是检修现场还是生产现场,都要做到井然有序,严禁危险的“交叉作业”,以促进全公司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 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科学的操作规程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论生产、检修都应严守,决不能因为任务重、时间紧而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 f;

11、 d& H1 四、警示 % l t “821”事故对大中型国有老企业是个普遍性的警示,应予高度关注。从严格的安全生产的意义上说,所有超期“服役”的设备都应坚决“退役”,及时更新;但由于生产需要和资金缺乏等方面的原因,一时做不到,就必须对老旧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检修、监护使用、确保安全。对设计不合理处,及时进行科学的技术革新改造。空分厂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 - o4 Q2 o- B, W0 q 1996年7月18日, xx厂空分分厂当班人员听到一声闷响,接着主冷凝器(以下简称“主冷”)液位全无、下塔液位上升,氧、氮不合格,现场有少量珠光砂从冷箱里泄了出来。断定为主冷爆炸。后经主冷生产厂家切开主

12、冷发现上塔塔板全部变形,主冷四个单元中有一个单元局部烧熔,爆炸切口有碳黑,另一个单元发生轻微爆炸,下塔有一块塔板变形。 ( i% h- q9 M5 R( H 二、有关情况 * 8 m6 b! m/ g. Q* I0 r 该套空分设备1993年投入生产,产量和纯度都达到要求。该套设备是采用全低压板式换热器净化流程,没液空、液氧吸附器。爆炸前工艺指标未发现异常,主冷液位控制在25002900mm,主冷处于全浸操作,当时气相色谱分析仪带病运行,每周分析1次。造气、净化、甲醇三个分厂距离空分较近,化验分析碳氢化合物超标3倍多,有乙炔出现。 / s1 H+ u; b# Q, U; c 三、事故分析 +

13、X( o/ H: _# 4 a 1空气污染 X6 Q, X7 A( 1 & SZ3 d 空气分厂与造气、甲醇、净化分厂较近,这三个分厂不正常排放对空分生产造成了威胁。主冷液氧中碳氢化合物超标时有发生。在爆炸前几天风向和气压都对空分生产不利,造成原料空气碳氢化合物含量上升。 ( D* b2 |9 z$ r) u3 v 2碳氢化合物在主冷中积累 $ % _; j& k. p: 2 F- 2 J 碳氢化合物经过液空吸附器和液氧吸附器吸附后,部分被排除,另一部分在液氧中积聚,使其在液氧中浓度升高。乙炔在液氧中局部浓缩而析出危险的固体乙炔,吸附器倒换周期长,液氧泵时开时停,导致碳氢化合物不能被及时排出,

14、又未采取大量排液手段,导致超标。 # P- j5 9 d, W9 N6 S- O$ g! X/ K 3操作不当 : I; r5 b3 Q 在吸附器操作过程中,不按规程精心操作导致硅胶破碎,致使硅胶粉末进入主冷。 ; H5 R2 ?2 u( O S2 j4 g7 h& T 4液氧中硅胶和二氧化碳颗粒随液体运动产生静电,是乙炔起爆的点火源。 : U6 P7 t. 5 $ G1 T 四、教训和建议 + Q0 g! s N2 F5 a; F- V 1空分设备吸风口应该远离碳氢化合物杂质散发源,加强对空气监测。 3 T0 r- f0 c- |8 H 2防止硅胶和二氧化碳进入分馏塔,加强操作管理,缩短吸附

15、器倒换周期,液氧泵24小时运行,增大膨胀量集中排放大量液氧。 4 * l/ & L: / 3 P5 0 q1 3空分设备运行12个月,停车全面加温,彻底清除碳氢化合物和油脂。 $ f! a3 & i IU 4对设备进行及时维护修理,防止带病运行。 % i* U% r/ , K- 5加强分析管理,严格控制碳氢化合物不超标。气体厂氧气充装事故(1)事故经过1988年8月29日13时32分,西郊氧气厂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当充装压力达13MPa时,一声巨响,两只在充气瓶发生剧烈爆炸,致使当班两名充装工当即死亡,另一名制氧工受伤,爆炸冲击波瞬间将200m2的厂房(钢架、砖墙结构)、库房、配电房等全部摧毁,临近的办公室被炸坏,电气、充氧装置破坏,气瓶碎片飞向四面八方,现场尸骨横飞,惨不忍睹,直接经济损失63万元。(2)事故原因调查中发现1只气瓶瓶颈显露有明显的深绿色,为此到成都某氢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