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90663306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6-2017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8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10分)一、本卷10分,依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赋分。第卷(10分)二、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10分。1. 红楼梦前80回中出现3次_节。第一次出现在小说开篇,重点情节是甄士隐痛失爱女;第二次出现的重点情节是元妃归省,赐名省亲别院为_;第三次出现在53回和54回,同时也是贾家的家宴。(2分)2. 红楼梦第66回,_在自己的脖子上横抹一剑,于血光中溅出情痴与情耻交织成的勇烈;其姊_却“忙将衣服穿戴整齐,上炕躺下”,无声死去,反以怯懦展示出另一种悲怆与勇烈。(2分

2、)3. 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作家_精心设置了该剧的“序幕”:十年后_(地名)变成了教会医院,一位孤寂的老人_(人名)来到医院看望两位疯了的老妇人_(人名)和_(人名)。这时来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俩目睹了这一切,又像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讲起了十年前_两家的往事。(6分)第卷(25分)三、本大题共3道大题,9道小题,共25分。(一)请根据要求,完成47题。(每题2分,共8分)4.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贤惠 珠矶 汗涔涔(cn) 前倨(j)后恭B. 吟啸 罗髻 故垒(li) 快(kui)炙人口C. 莼菜 贿赂 驽(n)马 残羹(gng)冷灸D. 帷幄 诡谲

3、 膏腴(y) 冠冕(min)堂皇5. 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词的别称有“诗余”、“琴趣”和“长短句”,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唐代的部分文人开始作词,晚唐五代时形成了“花间派”。B.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的代表有柳永、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李清照。其中,婉约派是宋词的“当行本色”。C. 司马迁,字子长,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曾担任太史令。他的史记共有130篇,记载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除了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他三部都是

4、编年体断代史。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 “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与“左右欲刃相如”的“刃”都是名词作动词。B. “宜皆降之”的“降”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的“奇”都是意动用法。C. “求人可使报秦者”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句式不同。D. “未之有也”与“而君幸于赵王”的句式不同。(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811题。(每题2分,共8分)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

5、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荼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荼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荼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

6、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

7、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

8、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8. 下列对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鳞次栉比: “栉”读作zh 鳞次栉比的意思是形容房屋等密集。B. 养气颐神: “颐”读作y “颐”的第二笔是竖折“”。C. 更迭: “迭”读作di “迭”的意思是屡次。D. 棘手: “棘”

9、读作zh 棘手的意思是形容事情难办。9. 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 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B. 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和加速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空前发达。C. 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D. 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10.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0、是(2分)A. 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B. 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C. 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D.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1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B. 中国茶文化历

11、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C. 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D. 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9分)12. (1)千骑拥高牙,_,吟赏烟霞。(望海潮)(2)_?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3)羽扇纶巾,谈笑间,_。(念奴娇)(4)人生如梦,_。 (念奴娇)(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定风波)(6)把吴钩看了,_,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7)舞榭

12、歌台,_。(永遇乐)(8)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声声慢)第卷(105分)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15小题。(10分)洞仙歌北宋 李元膺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注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上片先以“雪云

13、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B. 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C. “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D. 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14. 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4分)A.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B.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C.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D. 花未

14、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E.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15. 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621小题。 (15分)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之,待以宾礼,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