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600660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szbia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榆林市市长胡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挑战,全力推进“七抓七促七突破”工作部署,深入开展“三增两减”活动,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 1756.67亿元,增长18.3%,增速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105.

2、46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增长3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5亿元,增长37.7%,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45元和5113元,增长18.1%和23.9%,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24亿元,增长18.8%。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增长最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绝大多数提前两年实现,榆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迈上了新台阶。

3、 (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9.5%,由“十五”末的全省第5位跃居到第2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1.4%上升至17.5%,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6倍和5.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9倍和2.8倍。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神木、靖边、府谷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2010年南部六县生产总值达到140.64亿元,是“十五”末的3.34倍。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

4、济实现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占到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的36%和30%。 (二)能化产业强势崛起,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能化基地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192亿元,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及“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和“两区多园”产业发展格局。产能大幅增长,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2.57亿吨、原油983万吨、天然气110亿立方米、精甲醇119万吨、发电量356亿度,分别是“十五”末的3.9倍、2.1倍、1.8倍、2.5倍和5.2倍;能源折合油气当量占全国比例达到6.68%,榆林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市。在能化产业的带动下,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

5、产值达到 1882.29亿元、增加值1151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5.2倍和6.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一。 (三)“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异军突起 全面实施现代特色农业“5695”工程,大力发展“四季农业”,形成900万只羊子、170万亩玉米、16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280万亩马铃薯和8万亩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旱地春玉米、地膜花生、谷子等6大类作物创39项全国高产纪录,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65.1万吨,年均增加10万吨。榆林成为全省羊子第一大市、马铃薯第一大市,全省第二大“粮仓”。不断创新农村经营方式,盘活农村资产资本,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9万亩。实施“

6、十村样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建成新农村样板村10个、示范村168个。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15亿元,建设重点村1730个,搬迁贫困人口4.63万人。民营企业帮带新农村建设和参与扶贫开发蔚然成风,形成了独特的“榆林现象”。 (四)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版榆林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近期60万、远景100万人口规模和1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确立。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完成古城步行街改造,建成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和展览馆、汉画像石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榆溪河综合整治一、二期工程,成功创建省

7、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榆林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资33.46亿元,城区面积由“十五”末的28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由30万增加到50.3万,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气率80%、绿化覆盖率36.1%。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133599”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42%,较“十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 (五)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8.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3倍,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锦界4600兆瓦、庙沟门2600兆瓦等煤电一体化项目,榆

8、树湾800万吨、张家峁600万吨等大型煤矿,兖州煤业60万吨、神木化学60万吨等煤制甲醇项目,以及青岛啤酒、华宝玻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延长集团20万吨醋酸、榆天化60万吨煤制甲醇等重大项目即将建成,神华陶氏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兖矿100万吨煤液化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李家梁、瑶镇、采兔沟水库建成投用,王圪堵水库实现大坝围堰截流,全市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由“十五”末的6.33亿方提高到9亿方。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新增15对客车,实现了火车直通北京;青银、包茂线榆林段和榆神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4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榆阳4C级机场成为陕西

9、第二大航空港。 (六)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初步成效 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西京榆林阳光1500吨单晶硅项目建成,国电定边繁食沟风电场成为我省第一个投入运行的风电场;东方集团专用汽车、天地煤机等项目建成投产。物流和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市入围国家16个物流示范城市名单;举办了“大漠风情旅游月”等旅游节庆活动,推出了4条旅游精品线路,“边塞文化、大漠风情”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形成;2010年服务业增速达18.3%,位居全省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启动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由我市推动制定的兰炭国家标准正式出台,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优质荞麦杂交种子,克隆了全国首例陕北白绒山羊

10、,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项目得到推广应用,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5%。 (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认真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三个百树”工程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植树造林“春风行动”,“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造林433万亩,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07.5万亩,林木覆盖率30.7%;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860万亩流沙有740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175.2万吨、136兆瓦,关闭“五小”企业440户,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和15座垃圾处理场,无定河水质由4类提升为2类,全面完成“十

11、一五”节能减排控制目标。2010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33天,其中一级天数达到27天,创历史最好纪录。 (八)民生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和谐度显著提高 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5%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166.4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290万人吃上了由政府免费供应的碘盐,对全市6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体检,对所有育龄妇女实行免费检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城乡低收入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50元,覆盖率达95%;市第一医院榆林分院建成投用,新建7所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

12、任务全部完成,建成392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神木、府谷医改模式受到全国关注。榆林城区新建、改建10所中小学,完成榆林中学迁建,建成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实施“蛋奶工程”,全市16.2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受益;神木县在全省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书香榆林”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国际民歌艺术节,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享誉全国。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2010年全省运动会上我市取得金牌榜第三的好成绩。我市被授予首批“中国爱心城市”荣誉称号。 (九)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国企“十一五”改制任务全面完成,战略性重组进度加快,煤炭企业整

13、合重组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组建了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和4家农村合作银行,改组成立了长安银行榆林分行,引进交通、浦发、招商、兴业、西安等5家金融机构,新批小额贷款公司45家,保险机构扩增到25家,神木、府谷、榆阳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区)”殊荣。采取BOT、 TOT、 BT 等模式推进水利、交通、环保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城投公司14亿元企业债券成功上市发行。创新能化基地管理体制,组建榆神、榆横管委会,批准设立22个县级产业园区。全市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举办了五届煤博会和两届榆商大会,5家世界500强企业、14家国内上市公司以及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入驻我市,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9

14、个,到位资金725.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63万美元。榆林海关正式批准设立,电子口岸开通运行,“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47倍。 (十)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政府管理不断创新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五年来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2件,政协提案2233件,办复率均为100%。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积极开展绩效管理、项目推进、效能建设等实践与探索,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了“六位一体”督查督办体系,促进了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行重大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实施了“破五难、查三漏

15、”、“125”财税管理工程,实行煤炭坑口计量,经济管理能力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干部受到教育;大力开展“反六腐、扫三风”和“三明两创”活动,机关作风得到改进。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六项长效机制,共接待群众上访7.3万人次,上访积案基本得到解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公众的社会治安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已连续两年获全省年度目标任务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令人鼓舞,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得益于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

16、众、驻榆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加快榆林发展,必须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抓住群众利益这个根本,高度关注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始终抓住维护稳定这个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始终抓住维护团结这个前提,上下一股劲、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谋发展;必须始终抓住政府转型这个关键,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开拓创新,自加压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