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599668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 究 生 考 试 答 题 纸 考 试 科 目: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授 课 老 师: 蒋常香 老师 年 级 专 业: 2015级学科教学(英语) 考 生 姓 名: 赖珊珊 考 生 时 间: 2015 年 12 月 21 日 评 分题 号得 分题 号得 分总分:评卷人:注:1. 无评卷人签名试卷无效;2. 必须用红色钢笔或圆珠笔阅卷。用铅笔阅卷无效;3. 答题必须写清题号。题号回 答 内 容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策略 摘 要国内外许多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总体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在一定程度

2、上困扰着老师,影响着周边的同学,给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目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方式有很多,但是大多教育转化方式都把小学生放到了被动的位置,他们在被转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大大降低了转化的效果。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倡导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因素,获得幸福感。对小学生而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唤起他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有助于实现问题行为的转化。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转化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阐述问题行为的概念、分类以及我国目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

3、现状,为本论文研究做好定位。第二部分,阐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包括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的理念及其对于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价值,为本论文的研究找到立足点。第三部分,形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策略。这部分内容是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全面了解、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个案进行呈现分析、对问题行为实施教育转化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形成的。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小学生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转化题号回 答 内 容一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1.1小学生问题行为普遍存在 国内外许多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总体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由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相对不成

4、熟,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我国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如果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地教育转化,不仅影响其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还会泛化成其他形式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2.对问题行为实施转化有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阶段,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往往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积极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1)对问题行为实施转化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初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品德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共中央国务院

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校会、主题班队会、各类品德教育讲座活动等都是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部分小学生在日常教育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小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各种问题行为。小学生的这些问题行为不仅会对其自身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的同学产生了辐射式的负面影响,对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对这部分有问题行为的小学生实施有效地教育转化,对于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2)对问

6、题行为实施转化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既包括生理上的发展,也包括心理上的发展。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心理发展健康的小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比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题号回 答 内 容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然而,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教育转化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应该给予积极的教

7、育转化,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3)对问题行为实施转化是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 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衡量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自身现阶段的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并对其以后的行为习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小学生予以关注,并对他们实施有效地教育转化,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向好的方面转化。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关于问题行为的成因可以从个体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问题行为者与一般学生一样,都是个体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的焦

8、虑、对自己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容易产生自负、自卑的心理,成为导致个体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2.1.个体自身因素成因 (1)身体因素成因 有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患某些严重的疾病、感染某些微生物、服用某些药物或者接触某些有毒性的物质可能会对胎儿造成脑损伤,同样因难产引起的新生儿缺氧、窒息以及个体婴儿期患各种感染性疾病也可能会造成脑损伤。而轻微的脑损伤后遗症则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或学习困难。另外,还有的研究显示,孕妇的情绪变化也可能通过母体的血液或者内分泌成分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影响,会增加孩子出生后患病的几率并增加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题号回 答 内 容(2)心理因素成因 孙煜明从动机

9、和心理挫折角度研究分析了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她指出,学生受挫折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失败。个体遭受挫折、失败,再受挫折、再失败,挫折行为的多次重复使个体最终形成为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挫折行为就已经转化为相对比较稳定的问题行为,即使特定的挫折状态发生改变,但是个体的行为却仍会以习惯的方式作出反应。 (3)认知发展特点成因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生在思维发展上的差异,也是导致某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就读于同一个年级的小学生,有的思维发展相对较快,已经进入了形象思维运算阶段,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比较轻松。长期处在优势的状态下, 有的小学生便会形成自傲自满、自以为是

10、、攻击性等问题行为;而有的思维发展却相对较慢,仍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由于长时间缺少成功的情绪体验,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积累。这种弱势状态下的小学生往往会会形成自卑、孤僻、自我否定、攻击性等问题行为。另外,有些无法依靠好成绩、好表现来获得他人(如:教师、家长和同学)关注的小学生,会故意表现出某些另类的行为, 以引起他人的关注。这种不正确的博得他人关注的方式多次重复而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成为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2.2外部环境成因 外部环境因素是相对于个体自身因素而言的另一类导致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指的是所有诱发小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外界因素。本文主要从家庭因素、

11、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1)家庭环境成因 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的经济水平较低、家庭成员中有不良的生活习惯、父母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共同对子女进行教育以及对子女的教育中缺乏相关的社会交往方面培养等都是导致目前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家庭环境既包括家庭住房条件、经济条件等生活环境,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环境,还包括家庭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等教育环境。题号回 答 内 容(2)学校因素成因 学生入学后,学校成为其教育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教育方式上的不足, 都会成为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条件。比如,有研究显示教师处理问题过

12、于急躁、对学生不尊重、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要求放松以及高负低效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是小学生问题行为生成的条件。李梅的研究认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其学业失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学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感是导致某些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寄予深切期望,自然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实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转化,更多依赖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教经验或者借鉴参照他人成功的教育方法,对于小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很少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同时也缺少专业的理论导,因而问题行为的转化也就常常反复;同时,目前很多小学的班额达到每班 50 人,

13、有的甚至超过60 人,这种客观因素使得小学生的负面心理情绪因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疏导而越发严重,导致产生问题行为。 (3)社会因素成因 小学生年龄小、社会认知少、生活经验缺乏,判断是非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问题行为。目前,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社会普遍现象,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也成为小学生多种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等几乎是所有独生子女的共有特征,由于家庭的过多关注,造成了他们已经习惯被当作焦点来对待,无论在哪个方面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走到哪里都希望受到别人关注。但当他们进入学校和社会

14、后,这种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他人协商、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都会成为他们交往和生活的障碍。因此,很多的独生子女会在入学适应、集体生活、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题号回 答 内 容从本质上讲, 积极心理学关心的是人心理的积极方面,探讨的是人的幸福感、快乐感、满意感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等。3.1.从关注心理问题到关注积极力量 传统心理学更多地把目的定位于消除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很少关注到人心理本身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从以往对人心理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人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

15、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3.2.从关注个体心理到关注社会群体心理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其关注点是人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呼吁:“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取向,主张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