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全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590197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教案(全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武传》教案(全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武传》教案(全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武传》教案(全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武传》教案(全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教案(全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必修四第四单元苏武传鉴赏课二课时备课组高一语文编辑语文备课组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章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3、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翻译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常用语,引导学生理清文脉,概括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学会梳理文章脉络,分析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教学法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导学1.(教师)展示学习目标2.(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掌握基础知识:阅读高效课堂板块一 “助读导入” 作者简介

2、,人物轶事,背景链接及文化常识 熟读并翻译全文(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互助解决疑难。课中引学【问题引入】1. 掌握作家作品及其思想,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文体知识2. 借助课文注解翻译课文3. 归纳文中文言现象和段意【自主学习】(学生)1.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2.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现象及文章结构【小组交流】(学生)学生活动:小组长主持分工,解答以上问题,选出回答问题的代表,并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个性补充:背景链接:秦末汉初,北方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3、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塑,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倒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奴修好。 补充介绍汉书多为班固撰。其中部分为所作后传改写而成或据后传改写,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同郡马续完之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一代大量的辞赋和散文,使之具有总集时的性质。内容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100篇由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体例基本上继承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创立了艺文地理刑法等志;取消世家,

4、并入列传。汉武帝以前的史实多袭用史记原文,但有不少补充和改动思想性较史记稍有逊色,但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使汉书在史学史上占据了一定地位。文学价值也很高。最著名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艰苦卓绝的不朽的爱国英雄形象。【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3.落实文句翻译4.积累文中实词与虚词(发、当、以) 5.积累古今异义词,这里举例,不受限此。(引导学生归纳)例字例句课文中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意思假假吏常患等慕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 充任虚假稍稍迁至栘中厩监渐渐稍微当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正在遗既至匈奴,置

5、币遗单于送给丢失、落下会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聚会【梳理文章脉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总结) 1.给各个自然段拟写小标题。示例武至匈奴,单于受受赠。猴王谋反,张胜知之。谋反未果,欲杀汉使。舍生取义,匈奴急医。卫律劝降,苏武不屈。北海牧羊,贫殿不移李陵劝降,岿然不动。李陵再动,忠诚如一。汉和亲,请还苏武。艰险尽尝,发白归汉。2.按情节发展,简化小标题。【课堂小结】 【问题征询】(教师)征询学生对本文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质疑,并解决。(学生)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课堂训练】完成高效课堂第87-88页习题课后固学【巩固练习】1. 完成课时跟踪检测“文言基础专练”

6、(1-6题)。第二课时课中引学 (教师)检查上节课的知识:课文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问题引入、课堂探讨】解决问题一:【小组交流】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解决问题二:【小组交流】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问题1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学生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指其思想特点问题2设题意图:一是要学生注意体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要学生注意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学生)学生活动:小组

7、长主持分工,解答以上问题,选出回答问题的代表,并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点拨、纠正、补充完善。教师点拨:明确: 卫律在劝降苏式时采取的是硬兼施、成逼利请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报之”来成追,“式不动”。威通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富山,富责如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溽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被露苏武家庭的悲刷:“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

8、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知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委烷通情。二人的动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杀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向奴停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五态百出,遭到苏式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然后能“下沾”,可见尚存悉之心。明确: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

9、陵虽然也已投降,但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态度做慢,苏式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部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写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分明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课堂训练】小组讨论并总结: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设题意图:突出传记文学中对比手法的使用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教师点拨: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课堂小结】 步骤三:课后固学【巩固练习】1.完成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2.归纳文中的文言词句(现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