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69489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 幼儿情感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自我分析】你们今天

2、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主观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需要。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

3、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 高级情感体验。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得早,而情感产生得晚,两者有着先后之分。以一例简单证实即用刚出生的婴儿。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是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好与坏来下结论,所表现的心境反映与面部表情;情感则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带有一种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

4、隐性的效果反映。二、情感与认知过程【自我分析】1当你们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会义愤填膺,而2岁的幼儿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体验,这是为什么?2如果是你们很喜欢的课程,在上课时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学习效率也高,往往考试成绩也会很理想,反之则不然。这说明了什么。在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总结情感和认识的关系:(一)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赖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有所知,才有所感。”而且,人的情感又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学生对我们祖国

5、力我们中华民族的知识了解的越多,理解得越深刻,爱国主义情感也就越深切。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的道理。(二)情感影响认识过程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的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能够推动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三、情绪、情感的分类(一) 情绪的分类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1心境定义: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

6、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如: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际关系、激情和余波、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因素。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惊厥等。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它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引起激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强烈的欲望;明显的刺激。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全部力量,迅速而及时地做出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应

7、付紧急情况,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应激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境以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思考与讨论】以上三种情绪有什么不同?总结要点:它们在引起的原因、保持的时间、表现的强度和反应的特征等方面存在不同。(二)情感的分类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不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和美感。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言语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将掌握的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当人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言图、言论、行为时,认为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如果认为不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感。2理智感

8、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产生求知欲,了解认识未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在坚持自己看法时有了强烈的热情,这些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3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的美与丑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东西,就能引起美感体验,审美时个体的心情是自由的,愉快的、轻松的。【辨析】你认为以下几种体验分别属于哪种情感?为什么?1、对别人的大公无私的行为感到满意,产生敬佩之情,对别人的损人利已行为产生愤怒蔑视的情感。自己尽到了

9、社会责任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未尽到责任感到内疚惭愧,痛苦不安。2、当你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时会感到高兴和快乐,考试失败时则失望或沮丧。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提问引入】你见过刚出生的婴儿吗?他们有没有情绪表现?什么时候有?是怎样的情绪表现?【照片观察】出示新生儿各种表情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原始的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

10、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2原始情绪的种类华生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1)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3)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如,

11、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为若干种。有些人认为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只能区分为愉快和不愉快,所谓愉快,仅是“不是不愉快”的表现而已。(二)情绪的分化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

12、出喜悦与妒忌。2、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0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2)分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

13、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3、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二、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

14、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材料分析】有研究表明,儿童产生愤怒的原因有1、生理习惯问题,如不愿吃东西、睡眠、洗脸和上厕所等。2、与权威矛盾的问题,如被惩罚,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许参加某种活动等。3、与人的关系问题,如不被注意,不被认可,不愿和人分享等。研究结果发现,2岁以下儿童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多,34岁属于第二种情况占45,4岁以上儿童则第三种情况最多。思考与讨论:从上述研究中分析引起不同年龄幼儿情绪情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这说明幼儿情感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所谓情绪动因是指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

15、。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幼儿的情绪情感与社会性交往、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幼儿的情绪情感正日益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而逐渐社会化,其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很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2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该研究所得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次数比较见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