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18543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易宪容2012-11-30 16:42:24来源:体制改革2012年第9期摘要: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预示着中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大幕已启动。然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成功的概率是多少,能否破解中国金融改革中深层次问题,并且这种增量式的金融改革能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原,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本文就当前金融改革中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阐述。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风险,理论探讨一、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近十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股市股权分置改革及汇率制度

2、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中国金融体系中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其带来的风险也逐渐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多数银行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比如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当几个风险同时发生时,银行体系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国内金融体系面对的系统性风险增大。如何加快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是防范这种风险的关键所在。在今年3月份“”之后,不仅温州综合金融改革试点开始,而且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天津、上海、重庆、鄂尔多斯等地的金融改革试点风起云涌,汇率、利率、人民币国际化、证券、保险等不同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中国新一轮

3、的金融改革大潮开始启动。但是,中国金融如何改革,改革的重心与难点在哪里,这些都应是认真思虑的重大理论问题。不过,从当前金融改革的态势来看,有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需要厘清。一是从对金融市场的认知角度来看,中央与地方关注点不同,中央政府更加关注中长期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及区域性风险;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突破现有的传统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二是从国内金融市场成熟度来看,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对金融资源的调控来保证其经济目标的实现或让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政府所指向的政策目标;但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滞后可能会

4、成为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障碍。三是从金融改革的利益分配角度来看,这场金融改革是保持既有的利益格局,比如只进行增量式改革,还是打破现有金融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因为任何制度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会使一些人或集团获益,而使另外一些人或集团受损。金融市场制度改革谁受益、谁受损?这是金融改革制度设计的关键。就目前情况来看,为何地方性增量改革风起云涌,而现有金融体系完善机制的改革十分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前一类的金融改革不触及现有金融体系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对于后者,其改革的困难与阻力,在于调整分配既有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很难冲破现有的既得利益关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增强中国金融体系

5、的体质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其出路就是如何把金融市场的信用扩张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让过度的信用扩张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如何把金融市场信用扩张界定在合理的边界内,否则金融市场的风险与危机将无法消除。这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二、让金融回归到常识第四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最具新意及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清晰思路,提出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金融市场必须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金融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金融创新应该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等,这都是与以

6、往不同的新提法。如何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或如何让金融回归到常识,应是中国金融业或全球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基本原则。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何强调金融业要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思路对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有何影响?这与对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有关。当前全世界所有的经济问题,与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往的危机主要是由实体经济所引发,而最近的危机多与金融问题有关,与金融风险有关,与信用过度扩张有关,只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国家及地区,这种信用过度扩张的方式不同。当信用的过度扩张严重超过实体经济对它的需求时,就形成了一个完全在实体经济运行之外独立运行的金融市场或社会资本在实体

7、经济之外循环,于是容易导致各国货币超发、银行信贷滥用、各种金融杠杆无限扩张与放大等等,而这些行为一旦走到极端就是以不同方式爆发的金融危机。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业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金融发展或信用扩张给实体经济带来的繁荣是令人瞩目的。它一方面能够化解实体经济所面临资金不足的缺陷,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金融业也是政府通过政策拉平不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财富与收入分配关系最为便利的手段。当金融扩张过度或过度使用信用,必然会推高资产价格,形成金融泡沫及风险,使整个社会与经济都处于极高的风险之中。因此,如何理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如何界定金融市场的边界

8、,是金融业的本质及国内金融市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由于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就应有明确的方向,即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及什么不能够做。金融服务能做的方面,如:通过金融服务来支持国家经济战略的转移,引导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弱势的产业、企业及不同的群体;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与市场鼓励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相关的产业及行为;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支持,并通过合理的信用政策拉平不同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群体之间、阶层之间财富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另外,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等,这都是今年国内货币政策关注的主要方面。不能够做或要严格

9、控制的方面有很多,但是尤其要控制过高的杠杆率并利用过高的杠杆率来推高资产价格,严禁用“钱炒钱”等。中国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将是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金融服务不仅是创新一个金融产品和工具或建立一个金融市场,而且要运用这些产品、工具及市场,使金融服务纳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轨道。即金融服务不能为金融创新而创新,而是要基于服务实体经济。因此,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对现行国际市场通行的衍生产品、工具及市场应采取谨慎态度,同理,证券市场的发展应更注重于服务实体经济的产品、工具与市场。可见,让金融回归常识或本原,将是国际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转折,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这个新方向就是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

10、服务,合理界定信用扩张的边界。因此,“去杠杆化”不仅是欧美国家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同样也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议题。三、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及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从这几年情况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防风险将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因此,中国的金融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秩序、金融市场行为及金融发展均要守住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避免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片面求大和跨区域盲目扩张,对于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要坚持“谁的孩子谁抱”的原则,而金融监管则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之原则,也是把握现代金融市场精神的要义与常识;

11、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市场法则,更是把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原则的具体化。而对金融问题的重视不仅在短期内要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要看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长期性及永恒性。因为,当前欧美国家金融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可解决,而可能在错综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各种交织的矛盾中长期无法化解。一般来说,系统性风险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但又不易界定与量化的专业术语。这种风险往往在事前难以预测,但是当该事件发生之后,一定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一系列的危机,使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所以系统性风险往往被看作是金融体系不稳定或脆弱性发展到极端时的情况,系统性风险也是风险防范最为重要的方面。目前我们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关注往往会放在对个别金

12、融事件的理解上,比如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下跌、信托融资违约事件导致普遍的赎回、民间高利贷事件的爆发等。不过,这些个体事件对引发金融危机的概率是存在的,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绝大多数金融危机爆发往往是与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有关。而出现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根源是与宏观环境的定价基准变化有关。因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各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行为主体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联结在一起。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可能具有相同的商业赢利模式、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这就决定了当市场流动性枯竭、信用违约等风险发生时,能够通过共同风险因素、债权债务关系在金融体系内传染。

13、从表面看,某次金融危机爆发往往是个别性事件引诱的结果,实质上,它是因为可以决定现有商业模式、资产价值、债务债权关系等金融定价的一般性基准定价发生根本性逆转的结果。这就是系统性风险会突然发生,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都无法预测到的关键所在。在中国,金融定价的一般性基准定价是什么?它是如何运行的?本文认为,当前国内金融定价的一般性基准定价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有关。房地产业不仅决定了前几年国内CDP的增长,而且也是国内绝大多数商品的定价基础。因此,当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突然破灭而导致价格急剧下跌时,不仅会影响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或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而且可能导致整个金融市场一般性基准定价发

14、生重大逆转。这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节点。因此,要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发生,就必须坚持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不放松,挤掉当前房地产泡沫,去除中国经济“房地产化”及赚钱效应,让国内住房价格回归理性水平。从最近发生的情况来看,当从2011年10月份以来国内部分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格调整时,曾有人呼吁中央政府要尽早放开当前房地产宏观政策,希望国内房地产政策出现逆转。但是如果按照上述防范风险的原则,当前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因为,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来看,尽管中国经济成长会受到外部经济衰落的冲击,房价下跌会影响房地产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这种冲击应该不会太大,即使有影响也

15、是前几年过度投机炒作所要付出的代价,而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问题是国内房地产巨大泡沫的破灭。如果让这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自然破灭,中国或将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虽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挤出房地产泡沫会有一定的代价,但相比让国内房地产泡沫自然破灭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如上个世纪的90年代日本与2印8年以来的美国),这就是最近中央政府实行挤出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定性的根本所在。因此坚决地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底线。要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与成熟市场相比,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国内金融资产所有人的问题。因为,随着国内金融市场越来越繁荣,国有金融资产总量越

16、来越大。如果金融资产不能够落实到具体机构来持有,国有资产最终所有权的虚拟性或最终所有权缺位会十分严重。这不仅容易导致金融资产运作无效率,而且容易导致国有金融资产权益被他人所侵害。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金融风险会越积越大。因此,如何让国有金融资产最终所有权具体化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二是“谁来监管监管者”的问题。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行政对市场主导作用较强。而行政对市场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监管者的权力过大,而且表现为监管者的权力没有有效的制度来约束或对监管者进行监管。当监管者没有监管,绝对权力易于形成绝对腐败,从而引发金融市场风险。三是面对系统性风险如何保证分业监管体制下实现统一监管。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深入发展,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出现向合业经营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监管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