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76967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三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教程(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大理新世纪中学,张时雨,一、近六年历史高考(必修)分值分布情况,1、从模块内容分布角度:,结论: (1)必修1侧重出选择题。 (2)必修2所占分值较多,而且侧重出大题。 (3)必修3所占分值较少,但2012年出现三大模块综合;另外文化常识考题逐渐淡化。,近年历史高考形势分析,2、从通史体系内容角度(必修):,(1)从通史体系看,中国史和世界史几乎是各占一半。,(2)中国史中古代史所占分值较多,主要以选择为主,但也有大题出现(如2011年高考);现代史分值比例较小;近代史也主要以选择为主。,(3)世界史所占分值较大,且主要以大题为主。,结论:,3、选修试题情

2、况,结论: 近年来选修1基本不在考查教材上的内容,而且基本是考查古代史文言文的内容。,二、高频考点分布情况,2013年(34题)一战至二战后欧洲局部国家版图 (4分,全国卷),选修内容,2013年(40题)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海禁、闭关政策及近代与海洋有关的史实等(25分,全国卷),综合考查,2013年(40题)近代中国与世界文化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热) (25分,全国卷),综合考查,近年历史学科命题趋势,1、与教材的知识联系紧密,紧扣教材 ,回归教材,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远离课堂;2013年高考历史试

3、题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2、考查社会热点,关注民生与社会和谐,2013年高考一改往年周年纪念等显性热点,而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长效热点。例如:如全国卷第40题,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以往的备考经验是过热的特别是涉及国际争端的问题不考的可能性更大,以避免备考中押题,但是2013年第40题表现出关注时政热点,而且考查的结果显示备考中可以做到押到主题及相关的知识点,增强了备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全国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联接房产热;选修45题改革考查赋

4、税改革的相对公平。,如全国卷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典型作用。第25题考查了古代儒学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如选修题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在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对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认识。所以,选修题目的答题也必须是在总体通史和文明史观的掌握基础上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全国卷29、33、34考查近代化史观,35、40、41涉及全球化史观,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和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思想教育渗透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3、注重史观的考查,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理解历史的变化,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如2013年全国卷第34题欧洲局部图,第41题汉唐

5、行政区划图,需要对历史地图观察,比较,分析,说明。 2013年全国卷41题,中英政治制度的比较。,4、加强对历史识图能力的考查,2013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第41题是今年历史考题的又一新变化(2013年全国卷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示意图,2013年全国卷太和殿和白金汉宫及唐宁街10号的比较图,改变往年给出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题型,而是以图片材料对比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实加以说明,属于首次出现的新题型。这种题目对考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强的要求。从解答方式上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典型特点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

6、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宏观来看近三年的考题,41题的变化性最大,考查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5、新题型的出现,2014届高考备考复习建议,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并对主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还要拓展学生的认知深度。 这项工作可以分配到复习的各个阶段:如第一阶段复习按照现行教材专题式体例,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考点串讲和练习讲评、阶段测试,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到基础知识的细化和深化,第二阶段进行通史意识下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拓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加强用联系

7、、比较的方法认识历史 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尽可能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形成联系的习惯,强化对知识点产生联系的敏感性。(2013年全国卷(41题)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及经济重心的南移。2013年全国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君主专制与英国代议制的比较。,3、强化和规范训练,提升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明显呈现能力立意的特点,今年虽然新材料、新情境比较贴近教材,但是考生得分却不易,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试题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高考对学生文科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和规范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量的控制、限

8、时性、针对性、强调规范性。,训练的基本要求:选题“精”讲解“透” 训练“实”,试题可以从现成的资料上去选取,但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使试题渗透着教师自身对教学的思考。在讲评试题时,不仅要讲答题思路,同时也要讲命题意图,特别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讲清弄明,不留疑点;要关注细节,在思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要加强反馈,及时发现教学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命题的基本方法,广泛收集,有效改编(试题的来源) 注重教材,梯度设计(试题的逻辑) 立足考点,力戒陈旧(问题的设计) 创设情境,材料多样(材料的形式) 讲求覆盖,兼顾冷热(知识的分

9、布) 及时编制,纠错练习,讲评的基本原则 注意及时性 突出针对性 强调层次性 体现新颖性,“三讲”与 “三不讲” “三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 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 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 的点拨)。 “三不讲”过易的问题(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 过偏的问题(超越教学深度的问题) 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4、加强历史史观教学,注重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整理、教学和训练。 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第25、29题,全国卷29、33、34、35、40、41)就是体现。我们在备考中就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通史下知识体系建构,对古今中外的历史

10、阶段特征进行整理、概括,总结历史发展变迁的趋势。,理解各种史观的含义: 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文明史范式: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全球史范式:又称整体史范式,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现(近)代化范式: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史范式:

11、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除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中国近代史 革命史观: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并走向胜利的历史。 近代化史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化启动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整体史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打破封闭状态,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 文明史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传统农业社会逐步解体和瓦解的历史。,多种史观看待鸦片战争 文明史观:战争的本质是两种文明的

12、冲突: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较量。 整体史观: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之中。 近代化史观: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东西,近代化运动思潮开始出现。 革命史观: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到民主革命时期。 辩证史观: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灾难,也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既有破坏性使命,也有建设性使命。 民生史观:战争引起的阵痛使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广大人民生活困难,各种矛盾加剧,社会急剧动荡。,多种史观看待通商口岸 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半

13、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近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发挥带头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地方,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

14、,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从多种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整体史观

15、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角度: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角度: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一、中国古代史时空整合 1先秦时期

16、(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阶段特征】先秦 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 (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2)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男耕女织、自 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文化:出现了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 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以通史方式整合基础知识,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