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七 果蝇的伴性遗传 09级生物技术2班 中午组 李昭慧汪琼燕 一、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 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 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 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 B 杂交组合, F1 代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雌性白眼,这是由于两条 x 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几千个个体中才有一个 三、仪器、设备、试剂及材料 1、器材 恒温培养箱,双筒解剖镜,架盘天平,高压灭菌锅,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毛笔,镊子,棉花塞 2、试剂 乙醚,丙酸,酵母粉,玉米面,琼脂条,葡萄糖,蒸馏水 3、材料 黑腹果蝇 品系,野生型红眼 和突变型白眼 .决定黑腹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 四、步骤 1、配制培养基 果蝇培养基配方 : A:糖6.2克,加琼脂0.62克,再加水38mm煮沸溶解; B:玉米粉8.25克,加水38mm,加热搅拌均匀,再加0.7克酵母粉; A和B混合加热成糊状后,加0.5mm丙酸,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倒入培养基的厚度约2厘米,在培养基中插入一张消过毒的干燥硬纸片,以扩大果蝇的活动场所 将培养瓶置入高温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30分钟 消毒完成后,待灭菌锅内压力降至常压后开启锅盖使其半开,再以灭 菌锅干燥培养瓶之棉塞30分钟,完成后取出使其冷却备用。
待培养基冷却后,用酒精棉花擦去瓶壁上的水珠因为瓶里有了积水,移入的果蝇容易淹死或粘住 2、收集处女蝇 雌果蝇自羽化开始10小时之内尚未成熟而无交配能力选择处女蝇时,先把培养瓶中的老果蝇全部除去,收集10小时之内羽化出来的新果蝇,麻醉后用放大镜在百瓷板上将果蝇雌雄分开,这时得到的雌果蝇应该全部都是处女蝇如果要验证选取的处女蝇是否准确,先不要放入雄蝇,3天后看雌蝇是否产卵,如果产卵就不是处女蝇了 3、接种 按照无菌操作技术,一手持培养瓶,一手持广口瓶,轻轻地旋转广口瓶棉塞,使果蝇掉离棉塞,迅速取下两瓶的棉塞,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果蝇触角根部的感觉神经能和人类的耳朵一样感知声音和重力,受惊吓后会向上逃走,轻轻敲击广口瓶,果蝇会陆续飞入培养瓶,塞好瓶口,进行伴性遗传杂交时,应该同时配置正交和反交试验组合.因为决定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正,反交的结果会出现性状和性别的差异.在果蝇培养前,要在杂交培养瓶上贴上标签,标明实验题目,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姓名.最后,把培养瓶放在20~25℃恒温培养箱内饲养果蝇. 标签如下: 4、去亲本: 果蝇饲养几天以后,肉眼可见培养瓶中出现了幼虫和蛹,这时可以将亲本移出,以防亲本与F1果蝇混杂,影响实验结果。
5、F1代性状观察和统计: 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培养瓶中会陆续羽化出F1代果蝇,仔细观察F1代果蝇性状,统计正,反交F1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 6、F1代自交: 把正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相互交配,把反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也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互交,以期获得F2代. 7、去亲本: 经过7~8天的培养,当培养瓶里出现了F2代幼虫和蛹时,把培养瓶里的成蝇转移出去,防止与F2代果蝇混杂. 8、F2代性状观察和统计: 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F2代果蝇会陆续羽化来,仔细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正,反交F2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格篇二: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XX年9月28日 -20XX年10月20日 小组编号:周五5组 小组成员:白坦蹊 陈朱媛 呼波 王启明 【摘要】 实验利用果蝇,这一常用的遗传学模式生物,进行杂交实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连锁交换等遗传学规律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对三隐性状中的基因遗传距离进行了计算,证明实验数据基本符合假设的。
【实验原理】 一、遗传定律 1. 基因分离定律 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F2代表型分离比是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用正常体色果蝇与黑体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两种表现型 2.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不同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它们所决定的两对相对性状在F2代是自由组合的,在杂种第二代表型分离比就呈9∶3∶3∶1 控制体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正常体色对黑体完全显性,控制眼色性状的突变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用黑体红眼果蝇与正常体色白眼果蝇交配,得到F1代都是正常体色,F1代雌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F2代产生性状分离,出现四种表现型 3. 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雄蝇为XY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完全显性当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雄性果蝇都为红眼,F2代雌性果蝇都是红眼,雄性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当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时,F1代雌性果蝇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为白眼,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F2代雌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性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4. 连锁与交换定律 连锁是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互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在子代中将发现一定频度的重组型,但一般比亲组型少得多 5. 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而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只要准确地估算出交换值,并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就可以把它们标志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6. 三点测交 三点测交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二、果蝇的生活史与雌雄辨认 1.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图1) 卵:卵白色,长椭圆形,长约0.5mm,在背面的前端伸出一对触丝,它能使卵附着在柔软的食物上,不至于深陷到食物中去 幼虫: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经过两次蜕皮到第三龄期,体长可达4~5mm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一端稍尖为头部,并且有一黑点即口器;稍后有一对半透明的唾腺,每条唾腺前有一条唾腺管向前延伸,然后会合成一条导管通向消化道神经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上方 蛹:幼虫生活七天左右即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中爬出附在瓶壁上,渐次形成一个棱形的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为深褐色,这就显示即将羽化了 成虫:刚羽化出的果蝇,身体狭长,翅还没有展开,身体较白嫩,此时野生型体色与黑檀体体色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大区别不久,蝇体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展开,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的体色成为灰褐色 图1果蝇的生活史 2. 果蝇雌雄的辨认 1) 体型雌果蝇体型较大,雄果蝇较小; 2) 腹部末端雌性腹部椭圆,末端稍尖,雄性末端钝圆; 3) 腹部背面雌性有明显5条黑色条纹,雄性有三条,前两条细,后一条宽,延至腹 面,肉眼看其腹部末端呈现一明显黑点。
4) 腹部腹面雌性有较明显的6个腹片,雄性有4个腹片 5) 性梳雄性第一对足的跗节基部外侧有黑色鬃毛状性梳(图3-3),雌性则无 6) 性梳的有无,是鉴别雌雄性果蝇的明显标志之一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2. 3. 用具:显微镜,麻醉瓶,培养瓶,滤纸,毛笔,标签,恒温培养箱 材料:檀黑体突变型果蝇原种、三隐(白眼、小翅、卷刚毛)突变型果蝇原种 药品:乙醚,乙醇,培养基 二、实验步骤 1. 设计杂交组合 亲本:正交(m雌×e雄),反交(e雌×m雄) 正交产生的F1代继续杂交,产生F2代 2. 第二步: 收集处女蝇 收集方法: 1)放飞成蝇 2)清除成蝇后的10小时内收集处女蝇 3. 杂交接种杂交瓶上注明:杂交组合、实验日期、 实验者姓名 4. 部分蛹变黑,F1即将孵出前,移出亲本蝇亲本蝇冻存,配制新培养基,用于F1同胞交配 5. F1代果蝇的观察和交配 F1代果蝇孵出7-9d观察统计F1,并选10-20对再杂交于 6. 一个或多个新瓶 7. F1杂交一周后,移出F1代果蝇亲本蝇冻存 8. 第一只F2代果蝇出现后10天内,观察、统计F2代的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杂交结果 杂交获得的果蝇形状数据见表1、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