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鉴赏典藏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 明,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长洲(今 苏州)人又其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 山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工诗 文书画 其学文于吴宽, 学书于李应祯, 学画于沈周,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又与沈周、唐寅、 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 据史书记载, 王献臣曾请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 与建造,之后,他描绘了园中景色,即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图后各系以诗, 总称《拙政园图咏》 [1]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系文徵明于 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所作,绢 本,设色,每幅约23厘米见方,共三十 一开(幅) 每开绘拙政园的一处景点, 对页题诗一首,诗前作小序,并用正草 隶篆书写 凡园内山水、 花鸟、 亭台、 泉 石,摹写无遗,意境隽永,堪称文徵明 晚年力作之一,是研究文徵明书画艺 术、 拙政园乃至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珍 贵史料 但是对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的 文徵明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文、图/李志坚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 “吴门画派”的领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在文氏 的山水作品中,以园林为题材的创作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堪称精品。
研究在美术史论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 重视, 现有的很多美术史类书籍中在论 及文徵明的美术作品时皆很少提到此 画,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专门研 究就更少了 在园林建筑领域有的只是 简单地提起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 并绘有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 并且也未 能给予具体阐述 此作现藏于苏州博物 馆,素来不轻易示人,但该图册在民国 时期曾两次出版,即民国八年(1919) 出版的《拙政园图咏》和民国三十八年 (1949)出版的《拙政园图》两个版本, 作为研究的一手资料,可谓弥足珍贵 图中的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 一,也是现存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占 地约78亩 始建于明正德四年 (1509) , 为明代弘治进士、 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 后, 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 址处拓建而成 王献臣字敬止, 号槐雨, 祖先是吴人,隶籍锦衣卫,明弘治六年 (1493) 中进士, 授职行人, 又迁升为御 史但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两次被 东厂缉事诬陷据王献臣在《拙政园图 咏跋》中自称“罢官归⋯⋯屏气养拙几 三十年,树木拱抱,曾孙戏前,献臣亦 老矣” [2]回家之后,他以宁真道观废址 及大弘寺址建造拙政园,从此逍遥自 得,享闲居之乐。
该园选址虽居闹市中 心, 但园门一关, 便是自己的一方天地, 似乎在郊外的山林之中, 尽可远离烦恼 的尘嚣, 而沉浸在流水潺潺, 春草丛生, 断桥垂钓,农舍鸡鸣,倚篱小憩,茅屋 饮茶的世外桃源中 这不正是在宦海沉 浮了多年的士大夫们追求的理想生活 么?既无车马之劳, 又不必离开家园就 可享受田园风光、山林野趣,真是“不 出郛郭, 旷若郊墅” 从 《拙政园三十一 景图》中可以看出,彼时的建筑比起现 在的要简朴得多,更无雕梁画栋,倒是 真的很契合园主人当时退隐归闲的心 情 据文献记载,王献臣人品德操“不 阿法,抗中贵” , [3]其人博学多才,好风 雅,与当时吴中诸名士有着广泛的友 106 鉴赏典藏 谊,如沈周、唐寅、文徵明、王宠、徐 祯卿等,尤其是与文徵明过从甚密文 氏对他也极为推崇,在《甫田集》中曾 说, 时人称许王献臣为 “奇士” , 并有题 《王侍御敬止所藏仲穆马图》一诗: “荦 荦才情与世疏,等闲零落傍江湖不应 泛驾终难用, 闲看王孙骏马图” [4] 可见, 文氏对王献臣的才情颇为欣赏, 对其仕 途遭遇也表示惋惜而就二人关系来 看, 文氏的一首诗记载了他们的深厚友 情: “宿雨初收杜若洲,新波堪载木兰 舟。
不嫌频涉山塘路, 辛苦还家为虎丘 家居临顿挹高风,更是扁舟引钓筒自 笑我非皮袭美,也来相伴陆龟蒙 ” [5]文 氏以陆龟蒙比喻王献臣, 二人屡屡徜徉 于王氏拙政园中, 吟诗作画, 酬唱答谢, 可谓知己 拙政园是取西晋文学家潘岳 《闲居 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 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 政也” 句意,故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取 “拙政”两字命园,实寓园主人自我解 嘲、 超然物外之意 陈从周的 《说园》 提 到,“在明代建造园林时, 会请很多的文 人画家朋友参与策划, 在一起商量进行 建造” [6]所以文徵明参与建造拙政园应 该是可信的 在现今的拙政园的正门即 有文徵明亲手种植的紫藤一株据记 载,嘉靖十一年三月六日,文徵明过王 献臣拙政园,为临苏轼《和文与可洋川 园池诗》 又尝手植紫藤一枝于园中[7] 在 拙政园建成之后, 文徵明也作为王府的 常客,不时来此游玩,所以文徵明对拙 政园是非常熟悉的 文徵明与王献臣的 往来极其频繁,如文氏遗著中常有“正 德九年春,饮于王献臣园池” [8], “正德 十四年正月二日, 雪中登王献臣拙政园 梦隐楼 ” [9], “在嘉靖六年十月, 王献臣 邀泛新舟,登虎丘。
” [10]诸如此类的记 载,不胜枚举从文徵明一生写的五十 多首咏“拙政园”诗来看,他不仅与该 园主人情同手足, 与拙政园也是有着深 厚的感情,否则,在文氏的著作中也不 可能留下这么多关于拙政园的记述 那么,《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作于何 时?因何而作呢?根据《破铁网》中记 载: “文衡山《拙政园图》真迹,绢本, 大册凡分景三十有一王侍御槐雨嘱 文待诏一一绘之 ” [11] 《文徵明年谱》中 又记“嘉靖十二年,五月既望,为王献 臣作 《拙政园诗画册》 前已为题三十景, 增玉泉,共三十一景,各系以诗,且为 之记 诗文雄健;画兼南北宗;书备行、 楷、隶、篆各体,而皆不相袭徵明诸 长,毕萃于此 ” [12]在拙政园的建造臻于 完美之际, 嘉靖十二年 (1533) , 王献臣 邀请文徵明依园中三十一景绘图作诗, 即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该图册后有明 代林庭木昂、清戴熙、吴骞、钱泳、钱 杜、何绍基等人的题跋在作品完成之 后的第五年,明代林庭木昂在《拙政园 三十一景图》 后题跋: “丁酉秋, 槐雨先 生出视此册索题, 予方以未及游览斯园 为歉然,披诵之余,则衡山文子之有声 画、 无声诗两臻其妙。
凡山川、 花鸟、 亭 台、 泉石之胜, 摹写无遗, 虽辋川之图, 何以逾是” [13]可见王献臣对此图册极 为宝爱,在朋友游玩拙政园的同时,也 会拿出《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以增加游 玩的情趣 在创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同 时,文徵明还写了一篇《王氏拙政园 拙政园之画舫斋 107 鉴赏典藏 记》 ,同为后人了解该园初建时概貌的 一手资料《王氏拙政园记》 详细记载了 当时园中的建筑和景点的大体分布情 况,以及树木花卉的种植情况,对我们 了解当时的拙政园有了具体的史料依 据 如提到 : “越小飞虹而北, 循水西行, 岸多木芙蓉,曰芙蓉隈” [14], “繁香坞在 若墅堂前, 种植了牡丹、 芍药、 丹桂、 海 棠等诸花[15]等等 在中国美术史和建筑史上, 园林建 筑一直是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条 脉络, 特别是明清园林更有一个突出的 特点,就是文人、画家开始直接参与园 林的设计与施工, 如文徵明直接参与拙 政园的造园活动, 清初著名画僧石涛曾 亲自设计扬州何园片石山房的假山叠 置,并且成为康熙年间的造园高手因 此, 通过研究园林建筑史我们会发现中 国传统绘画语言的丰富, 通过研究中国 美术史又会看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审 美追求。
当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失 落,有一大批园林建筑毁于一旦,很多 精品的园林建筑由于时间的流失, 使得 后人无法见到它的本来面貌, 这多少有 几分遗憾, 所幸还有描绘园林的山水画 保留下来, 为我们通过这些古代山水画 找到当初园林建筑的本来面貌提供了可 能 明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史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更多的文人画家参 与园林建造的重要时期 文徵明等文人 画家把绘画中的写意性融人到园林建设 当中,增强了园林景色的意境之美,特 别在拙政园中这种意境之美体现得非常 明显《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就是该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不难看出,明代的园林 建筑,正由于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因 而将绘画中的写意观念融人到园林建设 当中,促进了园林艺术的走向成熟,反 过来也促使像《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这 样表现园林题材的优秀作品的问世 注释: [1]周苏宁.园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11页 [2][14][15]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70页、1275页、 1276页 [3]王宠.雅宜山人集 [4]文徵明.甫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5][11][12]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上 海:百家出版社,1998.408页、456页、145页 [6]陈从周.园韵.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68页 [7]据《文徵明年谱》记载, 《明文衡山临东 坡洋川园池诗卷》 :右东坡《洋州园池诗》 ,旧有 石刻传于世矣,余少时喜效诸家法帖,尝临此本 数边。
每恨天资所限,殊不得其肯□今日偶过 槐雨先生拙政园,道及坡翁寄题与可之作,因出 佳纸,遂命余录此第愧区区笔法未精,是亦捧 其心而 于里也嘉靖壬辰三月六日,徵明识 [8]据《文嘉钞本》卷六《饮王敬止园池》记 载:篱落青红径路斜,叩门欣得野人家东来渐 觉无车马, 春去依然有物华 坐爱名园依绿水, 还 怜乳燕蹴飞花淹留未怪归来晚,缺月纤纤映白 沙 [9]据 《文嘉钞本》 卷八 《新正二日冒雪访王 敬止,登梦隐楼,留饮竟日》记载 [10]据《文嘉钞本》卷十二《槐雨先生邀泛 舟遂登虎丘纪游十二绝》记载 [13]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拙政园志稿. 1986.145页 作者简介:李志坚,四川美术学院教师 编辑:郑钢岭 拙政园之与谁同坐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