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29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42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安县中、遂川中学吉安县中、遂川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高一联考学年度高一联考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 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 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 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

2、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 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 沙之赋” 。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地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 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 采菱 劳商 九辩 九歌 阳春 白雪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 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 “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 离骚 招魂 天问 ,都是

3、长篇巨制;九 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 “不歌而诵”的“赋” ,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 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 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 ,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 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 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

4、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 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 ,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 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 “楚辞”具

5、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 “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 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C. 继诗经之后, 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 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 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 ,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 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 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 ,

6、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 唱” 。 C. 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 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 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 、 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 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 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 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

7、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 格。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 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 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 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 “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分析有错。这种诗体不是不使用四言句而是“不是整 齐的四言体” 。故选 B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

8、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 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 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 “每句长短不一”句意理解错误,原文是说“每句可长可短” 。 故选 C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 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 项, “中 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内容。故选 D 项。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

9、及要求,解答时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 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 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 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这 是个赶集

10、的日子。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 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村奥士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纳大爷具有诺 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 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 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 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 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

11、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 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纳大爷,请跟我 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纳大爷, ”他说, “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大爷遗失的皮 夹子。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 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 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纳大爷的请求,

12、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纳 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 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 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 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 纳村的乌勒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 东家。 消

13、息传到了四乡。奥士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 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 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 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 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 扭转身就走。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 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14、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 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 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 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 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的一、二段属于环境描写,它为奥士纳的出场提供了舞台,也为奥士纳的悲剧命运提 供了社会背景。

15、 B. 小说对马具皮件商仅写了三次,着笔不多,因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有可无。 C. 奥士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 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D.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 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5. 小说中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奥士纳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4. A 5. 小说中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 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在这场逼

16、死奥士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 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 士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 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 6. 从动作、神态(外貌) 、语言、心理上对奥士纳进行描写刻画的。奥士纳大爷是法国北方诺曼 地区一个勤俭、诚实、爱面子而又执拗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 【解析】 【4 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 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 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 项, “因 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有可无”分析有误,因为没有马具皮件商的诬告,就没有奥士纳的 悲剧。C 项, “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