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3227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981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6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 、现代文阅读(35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代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规律就是,历代官员的数量呈不断扩张趋势。明代刘体健称“历代官数,汉七千八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到了明代,文武官员共十二万余人。官僚系统的不断扩张,是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官权是皇权的延伸,君主专制不断完善,注定官僚系统也不断延伸膨胀。秦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发生强化,官员的权利被不断分割,以期官员相互制衡,弱化他们对皇权的挑战。由此造成一官多职的现象,官僚队伍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社

2、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传统赋税又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途,官员数量的不断膨胀,使得俸禄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比如西汉末年,国家赋税收入“一岁为四十余万石,吏俸用其半”,官员俸禄支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所以支付官俸成为财政第一大难题,为了节省开支,薄俸制就成为大多数时候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皇权专制达于极致的明清两朝,官员薪俸之低也达到惊人的程度。低俸制的另一个原因是皇权专制的自私短视本性。皇权专制本身是一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它的设计原理是千方百计保证君主的利益,损害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官僚阶层的利益。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总,百官好比员工。压低员工工资,保证自己的利润,

3、对老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偏好。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和“低饷制”,用“教育”来要求百官清廉,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传统社会的低俸制,到底低到什么程度?以明代的县令收入为例。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用七石五斗粮食养活一个大家庭甚至家族,这个县令的生活只能是普通市民水平。而且明代对于官员办公费用不予考虑,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再比如曾国藩在做翰林院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为608两左右。赤字480两左右,需要自己想办法弥补。这是当时京官的常态。低薪薄俸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也有利于培育出一批清官楷模。但与此同时,薄俸

4、制也有着巨大的危害:它容易诱发腐败,并导致腐败的普遍化。权力笼罩一切,权力不受约束。与此同时,官员们却又只能拿到极低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薪水。这就形成了“渴马守水,饿犬护肉”的局面:让一条饥饿的狗去看着一块肥肉,那么无论你怎么打它,骂它,教育它,它也还是要偷吃,因为不偷吃它就活不下去。在低薪制下,选择做清官的毕竟只是少数,多数官员们不得不想办法搞一些灰色收入,这样贪污就无法根治。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是“占小便宜吃大亏”之举,因为腐败最后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开足工资要大得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官员的数量随朝代更迭不断增加,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争的事

5、实。B中国古代赋税主要只有农业税一项,许多朝代官员俸禄支出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C秦汉以后,皇权专制不断细化分割官员权力,目的在于减少官员对皇权的影响。D明清两朝,皇权专制达到了极点,官员俸禄也低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薪薄俸有利于培育出一批奉公守法的清官,却也容易滋生大量的贪污腐败分子。B明代县令俸禄低,经济压力大:家人和手下办公人员均依靠其养活。C对皇帝来说,低俸制不仅能维护自身利益,更在于有利于管理官吏。D给足官员应有的俸禄,产生的财政支出额要比腐败造成的损失小得多。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低俸制下,包括曾国藩在内

6、的许多官员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搞一些灰色收入来填补年赤字。B采取低俸制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原因,实质上就一个:维护君主的利益。C低俸制使官僚利益受损,以致腐败恶化,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D官僚队伍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权力的不断集中与强化。(2) 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鲁鲁(节选)宗璞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为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晚上

7、,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剪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战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我们家了!”爸爸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

8、:“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山下的城里跑去了。他要去解开一个谜。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了吧?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他想起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他们终于

9、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舔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子经过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上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

10、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她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因为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嗥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鲁鲁发疯似的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经离

11、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经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心思,细腻地描摹鲁鲁的内心,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鲁鲁内心的情感。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又饿又渴又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C去到唐家后,鲁鲁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狗饭,这反

12、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思念。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悲哭开篇,又以他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对鲁鲁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5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涵是人性的呼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

13、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

14、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15、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