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44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6215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皖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理想王新生商业资本虽然为全球化提供了初始动力,但全球化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在全球化进展中,它所服从的并不是资本的唯一逻辑,而是历史发展中多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重逻辑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是复杂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便是这种复合性后果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

2、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在马克思看来,商业资本推动的经济交往只是提供了一种基础性条件,而在资本以野蛮的经济方式为自己开疆拓土的同时,各地方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也随之被打破,世界在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在相互依赖中联为一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的财产”,从而为新的国际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包容互鉴、互惠共荣的理念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意识才可能逐渐形成。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民族的文化交往进一步加深。伴随着一些所谓不和谐论调的兴起,文明的交融互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3、,以“文明化野蛮”为根基的“文明冲突”就是典型代表。从表面看,当今世界的冲突、战争和分歧似乎印证了亨廷顿的理论,但实质上这些现象并不能代表人类历史的长远走向。国家和地区之间冲突的真正根源是各种利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恰恰是资本的逻辑运行所造成的结果。“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优越论基础之上的,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它不仅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包容性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而且在其视野中,西方大国在扩张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因此便有了“正义”的性质。正是通过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在合作

4、中寻求共赢,在对话中消除分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文明中“仁义”、“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理念,在新的国际共识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崛起的中国开始用中国智慧讲述人类共存之道。中华文明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文明关系问题上,它所强调的“和而不同”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而“道”的实现则要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便是“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理想,它的基本内涵是差异互补、共

5、生共济、和谐共荣。“和”的理想落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的理想落实于文化交流,就是要兼容并蓄、多元互融、文明互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和”的理想落实于国家间关系,就是要将“睦邻相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最终达到“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是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

6、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 (节选自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球化”的初始动力是商业资本,所以“全球化”的进展,需要服从资本的逻辑。B“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的过程。C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替代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各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D伴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联为一体,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也联为一体,新的国际精神也就

7、有可能应运而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不畅是当今世界产生冲突战争和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B“文明冲突论”认为 ,只有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则是野蛮的,从而遭受排斥。C“文明冲突论”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D在“文明冲突论”看来,西方大国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发生的冲突和战争,也具有了“正义”的性质。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

8、自守状态几乎成为不可能。B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理念,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共通性、包容性,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C中华文明孕育了“和”的理想,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独立性,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其民族文化不会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D秉持包容精神,摒弃“零和思维”,就能消除分歧和冲突,实现文明和谐。这种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小题(17分)。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

9、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

10、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认为非,即埋怨。)B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C天子适诸侯曰巡狩(适:刚刚。)D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作:创作。)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C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景公悦,大戎于国6下列选项全属于“

1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一项是(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A B C D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后借题发挥,提出了为民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B文章第3段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目的是塑造齐相燕子机制灵活和善于雄辩的形象。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

12、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8.翻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5分)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答题。梦寻梅(宋)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金貂:汉代的官饰。 玉华:唐代的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9本诗所写之“梅”的特点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有何不同?(5分)_10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独特的志趣追求?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_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子曰:“_,_-。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子曰“君子义以为上。_,_”(3).孟子曰:“善政民畏之,_。善政得民财,_。”(4).孟子曰:“_,人恒爱之。_,人恒敬之。(5)“东风”与“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6)在论语中,孔子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两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