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38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79545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有底气的爱国更从容李拯十一将至,街头巷尾国庆气氛浓烈:博物馆纪念馆多了注视的目光,人们从历史触摸国家的源流;校园里多了祖国的元素,爱国的种子播撒在幼小的心灵;大街小巷多了鲜红的国旗,人们相互传递着共同体意识。这些都提醒我们,国庆不仅是假日,更是节日,是重温民族记忆、分享国家荣光的时间节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依恋,对命运共同体祖国的热爱,是人类普遍的心理诉求。正因此,国家的每一分进步,都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最为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就在国庆前夕,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竣工,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射电望远镜建成,世界最

2、大的基因库在深圳投入运营这些突破不仅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也在每位国民心中激起巨澜,让人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如果把视野拉开,回溯到60多年前,从被“开除球籍”的压力中出发的我们,可曾想到今天能走这么远?50年前,人均GDP仅有254元,在半个世纪里增长了200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触网20多年,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网民和规模最大的网络市场数字的强烈对比,描绘着中国的发展轨迹,更说明经过67年艰苦奋斗、38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正是当代中国人的自信所在、底气所在。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不仅是中国

3、前进的结果,更是中国前进的方式。与历史上先后崛起的大国相比,中国更多的是在内生性演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在本土范围内消化现代化的矛盾,不从他国掠夺资源,也不向他国转嫁危机。新起点上的中国,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不依靠侵略而崛起的大国,她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模式、改变了大国崛起的范式。对此,有国际观察家直言,“对世界而言,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种创新”。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投射到国家这个共同体上的爱国情感,内涵也多了许多时代的特点。上一代人的爱国精神,更多地为“落后就要挨打”的紧迫感所驱动,有着通过外在成绩证明自己的强烈诉求,对待外部环境的压力相对敏感。而今天的很多年轻人,生活在蓬勃向上的时代

4、,成长于中国发展的历程,对国家的自信与自豪溢于言表。里约奥运会上,不仅女排的拼搏人人传颂,泳池段子手的走红、赛场求婚的祝福同样赢得点赞,竞技体育从单一的证明目的走向多元目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开始以从容大气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更多基于中国崛起实践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我们既能更坦然地面对中国的历史,也能以平视的目光看待西方。这是一种更加自信从容的爱国情感,也是一种更加理性平和的大国心态。当前,“一带一路”的画卷正铺展开来:从满载货物由重庆隆隆奔向亚欧大陆腹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中欧班列”,到使塔吉克斯坦实现“南北的真正统一”的沙赫里斯坦隧道;从让“印度洋上的明珠”重现历史光彩的科

5、伦坡南港码头,到孕育巨大商机和潜力的明斯克中白工业园,都在书写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抱持这样的理念踏上新征程的国家,定是伟大的国家。带着这样的心态走向世界的国民,定是伟大的国民。(201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中华儿女,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称呼;爱我中华,也是我们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愫。没有国,哪有家,是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得挨打,是历史给我的警告。只有努力奋进,把祖国装点得华美惊艳,才能激发我们更深的爱国情。作为青少年,你又是如何理解爱国的呢?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

6、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_(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转应曲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答:_答案(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

7、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作者对将士们的同情。(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

8、。注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紫骝:骏马名。(1)这首是边塞征战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_,渲染了_。“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_,又点明了 _。“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_。(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_和_。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_生活。分析作者对这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答案(1)桑叶已经落尽边地荒凉冷落时令边塞的具体地点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2)“幽并客”“游侠儿”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

9、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1)上片“尘暗旧貂裘”句的词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答:_(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答:_答案(1)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

10、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2)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骎骎(qn qn):马跑得很快。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

11、特点,并分析其作用。答:_(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做铺垫”也可)。(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1)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答:_(2)试从色彩、动静结合

12、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答:_答案(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了人物活动背景,渲染了凄凉氛围,烘托了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2)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色彩鲜明,深厚壮美。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答:_(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答:_答案(1)精锐部队。借代。(2) 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