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356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5133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莆田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高一 语文必修二友情提示: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1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4.5分)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

2、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

3、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

4、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分)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

5、的根在乡村。 B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 C只有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分)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作者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3根据原文

6、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分)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最主要的缘由是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B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C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乡村。(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0.5分)身后的眼睛曾 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

7、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

8、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

9、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

10、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5分) A.文章开头“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烘托出宁静的氛围,暗示了宁静背后的危机。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

11、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C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D小说叙述简洁,节奏明快,作者用他那平实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孩子独自打跑了一只野猪的故事,也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身后的两双眼睛。5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本题4小题,10.5分)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

12、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

13、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乃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

14、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注】量移:唐宋时,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荣悴:兴衰。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5分)A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B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C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D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8. 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