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184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分解(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内容 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的概念及确定。 力矩分配法的概念,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无剪力分配法的概念及计算。 超静定结构影响线及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包络图。 利用对称性简化力矩分配法计算。,第七章 渐近法力矩分配法,学习目的和要求 目的:力矩分配法是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一种实用计算方法。它不需要建立和求解基本方程,直接得到杆端弯矩。运算简单,方法机械,便于掌握。 要求:熟练掌握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与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计算。掌握无剪力分配法的计算,了解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有侧移刚架。,第一节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一、引言,对于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我们前面学习了两种基

2、本的方法力法和位移法,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都要建立和求解联立方程组,当未知量太多时,计算量也相应的增大,同时,在求得未知量后,还需要利用杆端弯矩的叠加公式求得杆端弯矩,整个计算求解过程较繁琐。 为了寻求计算超静定刚架更简捷的途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又陆续出现了各种渐近法,如力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代法等。而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都是位移法,共同特点是避免了组成和解算典型方程,而以逐次渐近的方法来计算杆端弯矩,其结果的精度随计算轮次的增加而提高,最后收敛于精确值。,二、力矩分配法的概念,1、力矩分配法:主要用于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侧移)刚架的计算,其特点是不需要建立和求解联立方程组, 而在其

3、计算简图上直接进行计算或列表计算,就能直接求得个杆端弯矩。,理论基础:位移法 力矩分配法 计算对象:杆端弯矩 计算方法:逐次逼近的方法 使用范围: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力矩分配法的理论基础是位移法,故力矩分配法中对杆端转角、杆端弯矩、固端弯矩的正负号规定与位移法相同,即都假设对杆端顺时针旋转为正号。作用于结点的外力偶荷载、作用于附加刚臂的约束反力矩,也假定为对结点或附加刚臂顺时针旋转为正号。,2、力矩分配法的正负号规定,3、力矩分配法的三要素,(1)计算单跨超静定梁的固端弯矩 固端弯矩:常用的三种基本结构的单跨超静定梁,在支座移动和几种常见的荷载作用下的杆端弯矩,可用力法计算或在计算表中

4、查得。 (2)计算结点各杆端的弯矩分配系数 (3)计算杆件由近端向远端传递的弯矩传递系数C,(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需要先解决三个问题:),4、相关参数的概念,(1)转动刚度S: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在数值上等于杆端产生单位转角时所需要施加的力矩。,说明:在SAB中,A端是施力端,也称为近端,B端称为远端 杆端转动刚度不仅与杆件的线刚度i有关,而且与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2)弯矩分配系数和弯矩分配,可以看出,刚结点A在外力偶荷载作用下,结点A上各杆在A端的弯矩与各杆的转动刚度成正比,由此我们进入分配系数,定义:结点处,某杆的转动刚度与汇交于该结点的所有杆件的转动刚度之和的比

5、值。 特性:相交于的所有杆件的分配系数之和为1,弯矩分配:,近端弯矩=分配系数结点弯矩 远端弯矩=近端弯矩传递系数,(3)弯矩传递系数和弯矩传递,传递系数C:表示当杆端发生转角时,杆件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 当杆件的某一端发生转角时,在该端产生的弯矩称为近端弯矩,另一端产生的弯矩称为远端弯矩。,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称为弯矩传递系数。,在等截面杆件中,弯矩传递系数C随远端的支承情况而不同。三种基本等截面直杆的传递系数如下:,固定状态:,放松状态:,不平衡力矩变号,再乘以分配系数即为分配弯矩,例题: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杆端弯矩固端弯矩+分配弯矩+传递力矩,最终状态:,M,通常采

6、用列表方式计算,练习: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1/2,3/8,1/8,例题: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EI=常数) 。,1/2,3/8,1/8,1/4,-1/4,-1/8,1,2ql,1,M,所得结果是 近似解吗?,注1、力偶不引起固端弯矩,注2、杆端最终弯矩,注3、由于内力只与各杆相对刚度有关,故可用相对值计算(EI 可取任意值),练习: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60kN.m,30kN.m,M,练习: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利用传递系数的概念) 。,M,例题: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利用传递系数的概念) 。,第三节 多结点力矩分配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多结点的连续

7、梁和无侧移刚架,只需人为制造只有一个分配单元的情形。,方法:先固定,然后逐个放松。应用单结点的基本运算,就可逐步渐近求出杆端弯矩。,第三节 多结点力矩分配法,经过一轮固定与放松,变形曲线与实际变形曲线已比较接近,但还不是实际的变形,因为刚臂上还残存约束力矩,需要再次进行一轮固定、放松过程。由于每次放松都是将一个约束力矩分解(因为 1,C 1),所以几个轮回约束力矩就会小到可以忽略了。通过逐渐逼近的方式直接求出杆端力矩。,1 . 变形逐渐趋于真实变形;刚臂反力逐渐趋于零。,3 . 一般最终的杆端力矩与固端力矩是同量级的,要求精确到三位有效数字,计算中取4位计算,以保证前三位的精确度,2 . 释放

8、顺序是任意的,但通常先释放不平衡力矩较大的分配单元(这样收敛快),第三节 多结点力矩分配法,计算的指导思想由两个步骤说明:,固定状态的计算(与单点固定一样)。 即刚臂荷载固端力矩约束力矩; 放松状态的计算(与单点放松不同)。 力矩的分配和传递是在远端约束已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分配单元的相邻结点不应同时放松。每次只能放松一个结点,同时相邻结点保持固定,所以,整个放松过程是轮流放松每一个结点来逐步完成的。,第三节 多结点力矩分配法, 加入刚臂,锁住刚结点,将体系化成一组单跨超静定梁(基本体系),计算各杆固端弯矩 MF,由结点力矩平衡求刚臂内的约束力矩(称为结点的不平衡力矩),基本体系与原结构的

9、差别是:在受力上,结点1、2上多了不平衡力矩;在变形上结点1、2不能转动., 为了取消结点1 的刚臂,放松结点1(结点2 仍锁住),在结点1 加上负的不平衡力矩,此时梁只有一个角位移,并且受结点集中力偶作用,可按基本运算进行力矩分配和传递。结点1 处于暂时的平衡。此时2 点的不平衡力矩是原不平衡力矩加上1 点传递来的传递力矩。,计算过程详述,第三节 多结点力矩分配法, 传递弯矩的到来,又打破了1 点的平衡,1 点又有了新的约束力矩M传,重复、两步,经多次循环后各结点的约束力矩都趋于零,恢复到了原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一般23个循环就可获得足够的精度。,(5) 叠加:最后杆端弯矩: M =

10、M F +M 分配M 传递, 为了取消结点2 的刚臂,放松结点2 ,在结点2 加上新的负不平衡力矩,为了只在2 点产生一个角位移,结点1 再锁住,按基本运算进行力矩分配和传递。结点2 处于暂时的平衡。,0.5,0.5,0.5,0.5,MF,-24,24,-24,24,60,-60,M,MC,&,-18,-18,-9,-9,4.5,4.5,2.2,-1.1,-1.1,2.2,-0.6,-0.6,0.3,0.3,0.1,0.1,M,-40.8,40.9,-69.6,19.2,-19.2,26.3,例题: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2 . 不相邻点可同时释放.,1 . 为避免小数运算,可先将固端

11、弯矩扩大100倍;对结果再缩小100倍。,例题: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3B是悬臂梁,转动结点3 时,悬臂可自由转动,固其转动刚度为零,或,例题: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结构弯矩图(利用传递系数的概念) 。,0.429,0.571,0.571,0.429,-1500,3000,3000,MF,Nm,例题:有支座移动(已知结点线位移)E=200GPa,I = 2500cm4绘制弯矩图。,-184,-15,-2,-857,52,5,1201,-1201,-1801,1801,变形条件的校核:,杆端力与固端力之差,由于,所以,第三节 多结点力矩分配法,M图(kN.m),Mik,86.6,41.4,3.8,49.2,Mki/2,0,1.9,20.7,0,0,0,M,86.6,43.3,24.5,49.2,M之比,线刚度之比,校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