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501249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5章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 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5贝氏体相变热力学,1 贝氏体相变的驱动力,贝氏体相变的驱动力是两派论争的焦点问题。贝氏体相变的阻力比马氏体小,但比珠光体转变大。贝氏体相变能量消耗比马氏体相变低。 进行切变需要较大的驱动力,相变驱动力的不足,被用来否定贝氏体切变过程的存在。,切变学派的贝氏体相变热力学模型:,1962年Kaufman,Radcliffe和Cohen首先提出了Fe-C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模型,即KRC模型。 后来,Lacher等提出了LFG模型和Mclellan等提出了MD模型。,Fe-C合金贝氏体相变驱动力计算,按三种可能的相变机制进行相变驱动力计算。一是先共析转变,即由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余下的是

2、残留奥氏体,反应式为:1; 第二种是奥氏体分解为平衡浓度的渗碳体和铁素体,反应式为 Fe3C; 第三,奥氏体以马氏体相变方式转变为同成分的铁素体,然后,过饱和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自身成为过饱和碳含量较低的铁素体,即 Fe3C。 此三种模型均列出了供计算的数学表达式(略)。,按先共析铁素体转变计算,即由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余下的是残留奥氏体,反应式为:1,这相当于亚共析钢在Ar3以下的析出过程,如图。,在A F温度区和 A B温度区,转变性质不同。,按第2种机制计算(按照共析分解计算)也是错误的,上已叙及,贝氏体相变绝非共析分解。 按第3种机制计算也不正确,因为,贝氏体相变是首先形成贫碳区

3、,贫碳区中产生BF,而不是切变产生为同成分的相。,计算结果:,0.10.5wt%含碳量的Fe-C合金,在Bs温度,1转变驱动力为-178227J/mol(KRC模型)和-196-237J/mol(LFG模型)。 按 Fe3C机制计算, 0.8wt%含碳量的Fe-C合金在550时驱动力为-390J/mol (KRC模型);和-181J/mol (LFG模型)。,不同钢种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之差与相变温度的关系(实测值),650G Ap= 448J/mol; 550 G Ap= 896J/mol 温度越低,驱动力越大。 应用KRC模型计算值偏小。,计算的贝氏体相变驱动力偏小,即使是作为共析分解的

4、驱动力,在相同温度下,也比实测值小得多。 显然这些计算值并不是贝氏体相变的驱动力。而是A1Bs之间某一温度下的先共析铁素体和共析分解的驱动力,即将铁素体-珠光体转变的驱动力当做了贝氏体相变驱动力。,KRC等模型的适应性,应用KRC模型计算钢中共析分解的驱动力是可取的,但该模型不适用于贝氏体相变,因为贝氏体相变绝非共析分解。 因此,将此计算值用来否定切变学说不具备说服力。扩散学派不认账。,关于切变应变能W的计算:,扩散学派Aaronson等人认为:500时,切变应变能计算值约为1500J/mol。比相变驱动力大。 相变驱动力不能抵偿切变应变能 。,切变学派认为相变驱动力足够,切变学派认为:在贝氏

5、体相变孕育期内,奥氏体中会形成贫碳区。在贫碳区,马氏体点升高,贝氏体铁素体可以切变方式形核,贝氏体的长大是切变碳扩散的过程。,康沫狂的计算模型,奥氏体贫碳区以马氏体型的切变形核机制转变为贝氏体铁素体(BF),可用下式表示:,贫碳区,康沫狂计算的 几种钢的相变阻力和驱动力,计算结果表明,切变驱动力能够克服阻力。,刘宗昌等人的贝氏体相变阻力计算模型,贝氏体相变模型:,形成贝氏体铁素体的阻力计算式:,估算得贝氏体铁素体亚单元形成时的相变阻力约为 905J/mol。 由于在临界点处相变驱动力在数值上等于相变阻力,即此刻的贝氏体铁素体形核驱动力约为905J/mol。此值与实测值大体相符。,图中可见,在A

6、1至700的温度范围内,相变驱动力较小,约低于200 J/mol,这是共析分解的驱动力。在相变温度低于550时,这些钢将发生贝氏体相变,两相自由焓之差将接近1000J/mol。此值大体上可作为钢中贝氏体相变的驱动力。 Aaronson等人计算的驱动力为178227 J/mol,是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的驱动力,不是贝氏体相变驱动力!,阻力因子:,1)膨胀畸变能Nj (BF和碳化物的膨胀应变能); 2)BF亚单元的界面能Ns; 3)BF亚单元内部形成位错(或孪晶)所需要的能量Nd(或Nt); 4)在BF亚单元周围的奥氏体中(1)也会形成位错所需要的能量Nd; 5)母相中的晶体缺陷为新相形成贡献的能量Nm;,以切变方式进行相变时,阻力太大,如果BF的形成是以切变方式进行,需要增加阻力项: (1)切变能Nq; (2)奥氏体协作变形产生切应变所需要的能量为Nx 。 这两项能量数值很大,这时,如果不采用切变方式,而有其他消耗能量较小的方式,那么,系统自组织功能将不以切变方式进行。 马氏体相变不是切变过程,当然贝氏体相变也不是的切变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