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950088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2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地理第四章欧洲(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欧洲,第四章 欧洲,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五大地理区 第三节 俄罗斯,第一节 概述,一、欧洲人文地理特点 二、欧洲的世界地位 三、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化 四、欧洲的一体化欧盟,思考: 欧洲的地理环境与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关系?,一、欧洲人文地理特点,(一)人口地理特点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 人口密度较大,分布不均 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出洲:迁出总数约6000万,在新大陆地区形成许多欧洲移民国家,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人口社会经济构成:发达国家典型特征。高度城市化-城市人口70%;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高,(二)种族和民族构成 种族构成相对单

2、一:显著区别于其他大洲。单一白色人种(欧罗巴)以白色人种为主(99%,印欧语系),多种族并存 民族构成复杂: 三大语族: 拉丁语族:南欧地中海沿岸、两大半岛地区 斯拉夫语族:南欧巴尔干半岛及东欧地区 日尔曼语族(条顿语族):西欧及北欧地区 其他族系:乌拉尔语系-匈牙利人、芬兰人等;高加索语族等,分布在欧洲边缘地区 外来移民:人种和民族构成复杂化,社会问题,(三)宗教构成 基督教:3.6亿人/占世界1/3,其中罗马天主教1.8亿人、东正教0.6亿人、新教1.2亿人 发展: 4世纪,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 7-12世纪,基督教传入北欧和东欧 11世纪中叶,基督教罗马公教会与东正教会 16-17世纪

3、,罗马公教会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与新教 分布: 天主教:南欧地中海沿岸两大半岛、西欧、中欧 新教:北欧、英国 东正教:东欧、巴尔干半岛,伊斯兰教:14-17世纪,随奥斯曼帝国进入巴尔干半岛和西班牙南部 基督教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宗教矛盾,二、欧洲的世界地位,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中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产业革命的策源地:西欧、北欧,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水平长期领先,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社会主义的诞生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国家(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十月革命) 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战场 当今世界经济多元

4、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一)奴隶社会时期 古希腊文明:1600年BC-200年BC,迈锡尼时代、荷马时代、马其顿时代 古罗马:罗马帝国,27年BC-395年AC 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 西罗马帝国: 395-476 年,三、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化,古希腊的地中海文明时期,罗马帝国时期,(二)封建社会时期 法兰克王国(高卢):6世纪,814年分裂成东、西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5世纪) 法国:“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统一的国家 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帝国、日耳曼帝国、松散的城市诸侯国( 15-16世纪) 不列颠:5世纪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 基辅罗斯:8

5、82年建立,11世纪解体;15世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1770,(三)资本主义时期 1、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1640-1688,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法国:1789-1794年资产阶级大革命 沙皇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英国:1870年工业占世界2/3,铁、煤炭占1/2、外贸占25%;1914年殖民地面积3350万km2 、人口3.9亿。 法国:第二大工业国,1914年殖民地面积1060万km2 ,人口0.5亿 沙皇俄国:领土东扩,1914年面积新增1740万km2,达2280万km2 德国统一:1871年,普鲁士 奥匈帝国 意大利统一,3、

6、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政治地图的变化:波兰恢复统一,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解体,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苏联成立,德国丧失全部海外殖民地、领土缩小,4、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同盟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 政治地图的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部分欧洲国家领土变化(德国分裂、波兰、罗马尼亚、苏联),亚非拉殖民体系瓦解,东西方冷战对峙,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1942年末的欧洲,苏德战争爆发。,深绿色

7、:珍珠港事变前对抗轴心国的同盟国; 浅绿色:珍珠港事变后加入同盟国的国家; 浅蓝色:轴心国,包括轴心国强占的国家和地区; 灰色:未受战争影响的国家及地区。,5、战后的欧洲 冷战时期的欧洲(1945-1990年) 两大政治集团对峙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两大经济集团对峙,政治地理中的西欧与东欧,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方集团:社会主义国家(东欧8个国家),华约(1955-1991),经互会(1949-1991,10个成员国-7个欧洲国家,面积2540万km2,人口4.46亿、GDP占欧洲1/3) 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集团:资本主义国家,北约(NATO, 1949- ,1999年19个国家-16个欧洲国家),欧

8、共体( EC ,12个成员国, 1989年面积236.3万km2 、人口3.24亿、GDP 48000亿美元、人均GDP14200美元),欧洲的北约国家,北约成员国、伙伴国及对话国,1955年华约成立,冷战后的欧洲(1990年代以来) 独立国家增加:部分国家的解体-苏联(1990)、捷克(1993)、南斯拉夫(1990) 东欧国家的转轨 中欧政治地图的变化:德国统一(1991)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欧盟东扩(28个成员国)、北约东扩(28个成员国,25个欧洲国家),破碎的欧洲,欧盟东扩,北约成员国:28个,问题:欧洲紧张的稳定新的动荡。 德国问题:欧洲的德国或德国的欧洲 巴尔干半岛问题:历

9、史遗留的民族、宗教、领土矛盾,四、欧洲的一体化欧盟,历史发展: 1944年,比荷卢经济联盟 1952年,比荷卢与法、德、意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煤钢共同市场)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罗马条约(关税同盟) 1962年,共同农业政策 1991年,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生效) 1999年,欧元启动,欧洲联盟成员国,28个成员国 总面积432.47km2。 2011年人口5.02亿,人口密度116人/km2; 2013年GDP17.36万亿,人均34038,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基本情况,欧盟的内部差异 欧盟老成员国:15个 欧盟新成员国:13个 欧元区:

10、18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 、芬兰 、法国 、德国 、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 、葡萄牙 、西班牙 、希腊 、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 、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人口超过3.3亿。 其中欧盟老成员国12个,欧盟国家2013年人均GDP差异: 以欧盟平均水平33000/人为100,重要政策 关税同盟 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产品市场、共同农业基金) 经济和货币联盟(统一货币、财政和经济政策,共同货币、共同货币储备,全面的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动) 政治联盟:,意义和影响: 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 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推动欧洲的联合,第二节 五大地理区,思考: 1、北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自然条

11、件和自然资源特点有何关系? 2、中欧国家的过渡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南欧在历史上曾经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现在却成为相对的低谷,为什么?,北欧:5国,自然环境: 高纬、冰川山地、海岸破碎,温润的海洋性气候,自然资源丰富 人文环境: 地广人稀,共同的发展历史,相似的语言、宗教文化传统 经济发展: 发达的高收入工业化国家,高福利;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西欧:6国,自然环境:温带海洋性气候与西欧平原 人文环境:地狭人稠;近现代起步最早、殖民宗主国最集中的地区;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欧洲一体化的核心 经济发展:高收入的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工农业;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的优势

12、,中欧:8国,显著的过渡性,自然环境:东西方向海洋性向大陆性的过渡;南北方向平原向台地、山地的过渡 人文环境:欧洲的“十字路口”,语言宗教的南北过渡;政治经济结构水平的东西过渡;历史发展复杂、动荡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南欧:17国,自然环境:半岛山地,地中海式气候,资源匮乏,重要的战略地位 人文环境:历史悠久,拉丁文化特色 经济发展:近现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园艺业与果品生产突出;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自然环境:东欧平原与温带大陆性气候;资源丰富 人文环境:斯拉夫文化与东正教;政治地图的复杂变化;前苏联时期共同的政治、文化影响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潜力大;重工业突出,轻工业

13、薄弱;农业发展滞后,东欧:前苏联加盟共和国,7国,第三节 俄罗斯,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思考: 1、怎样综合评价俄罗斯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与劣势? 2、为什么说俄罗斯是一个内向型(资源型)经济国家?,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一)自然资源丰富 国土面积1707.5万km2,世界第一 土地资源:森林、草场、耕地 水资源 矿藏资源:种类全、储量大,(二)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 水热空间分布不平衡: 以温带大陆性、亚寒带针叶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热量由南向北减少;降水由西向东减少,蒸发量由南向北递减,水份由南向北增加水热资源空间组合不理想 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14、 楔形地带(俄罗斯长三角):波罗的海黑海新西伯利亚之间,主要的商品性农业区,人口城市集中,经济连续片状分布 其他地区:人口经济线状(沿交通线)或点状分布,资源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不一致:水资源80%径流在无人区,主要的能源矿藏、金属矿藏分布在其亚洲部分限制资源开发、增加交通压力 近海海域的封闭性:近海封冻期长,近海不连通,出海口受制于别国限制海洋运输、对外贸易发展 径流流向与运输方向不一致进一步增加交通压力,波罗的海,(一)经济转轨国家 1990年5月开始按照“休克疗法”的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休克疗法:在承担巨大的暂时经济衰退的风险条件下,对已有的经济体制实行全面的和迅速的改革,

15、力求在短时间里度过阵痛,实现彻底的体制转轨 具体内容:放弃国家对市场价格的控制,放弃政府对工业企业和农场的所有权,放开资金、土地、资源、人才等要素市场,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前苏联,经济实力下降 1980年代,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工业相当于美国的80%、农业相当于美国的85%) 1990年代,经济持续负增长,GDP下降近50% 2000年,GDP2500亿,人均GDP1400。近年来持续保持增长,经济形势好转。 2008年,GDP1.14万亿,人均8000 2011年,GDP1.84万亿,人均10437 2013年, GDP2.11万亿,人均15650 经济复苏潜力巨大

16、,区域开发历程: 欧洲部分西部地区:伏尔加河流域、波罗的海沿岸,长期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20年代开始,乌拉尔地区 二战期间,欧洲部分北部:北极圈附近,伯朝拉地区 二次大战后,第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发西西伯利亚 近年来, 开发叶尼塞河的水力资源:正在形成冶金工业区 开发秋明油田:促进和带动石化工业和区域发展 在黑土粟钙土带开荒:形成粮食基地 修筑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二)梯度推移的区域开发历程:向东向北推进,(三)资源型经济部门结构 工业体系庞大完整 工业布局与资源分布密切结合 能源工业: 石油:三大油田 煤炭:四大煤炭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三大钢铁工业基地 机械工业:四大机械工业区 重工很重、轻工很轻、农业相对落后 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正由内向型 开放型变化,主要工业部门 能源工业:煤、油气、核能、经济水能最丰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石油 : 产量:世界第一 国家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