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9499145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953,1964,1982,1991,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1988年度人物 戈尔巴乔夫,认识他们吗?,美国时代周刊中的苏联领导人,二战后改革苏联经济,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弊端暴露,权力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 2、片面发展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 _,积极性,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一 、赫

2、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执政,背景: 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内容及评价:,【小组合作】1: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权力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 2、片面发展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极性,给企业部分权力,给地方部分管理权,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物质利益原则;,侧重改革农业、发展农业,内容:,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引自陆南泉

3、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1960年 举行的 联大会 议上,赫 鲁晓夫 毫不掩 饰地表 达愤怒。,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赫鲁晓夫没有做成斯大林的掘墓者, 反而成为了斯大林的守墓人。”,消极:(败因),没有根本突破;,目标脱离实际;,缺乏一贯思路;,个人作风急躁;,1964-1982年执政,二、勃列日涅夫改革,目的: 纠正

4、赫鲁晓夫的混乱。,内容及评价:,【小组合作】2: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权力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 2、片面发展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农业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内容:,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

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岳麓版必修2第88页,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积极:,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1964-1982年执政,勃列日涅夫改革简介,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1962年美国比苏联 多一倍核导弹。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 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 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消极:(败因),没有根本突破;,后期保守停滞;,军

6、备竞赛、发展放缓;,结果:,20世界80年代初 经济全面滑坡。,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这时,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19851991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人民迫切要求改革 内容及评价:,背景:,【小组合作】3: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的?,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打破,权力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1、压抑企业_ 2、片面发展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积极性,给企业自主权

7、,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加速发展重工业,内容:,1991年一个没有 国家的领袖,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向列宁,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未真正实行。,弊端(败因),加速发展战略,经济比例更加失调。,根据下列材料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悲惨结局:,结果:,经济改革失败,转向政治改革, 局势失控1991年底苏联解体。,根因:,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

8、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能力提升:,【能力提升一】: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何异同?,【能力提升二】: (2) 通过学习苏联经济改革, 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苏 联 的 伟 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改革侧重农业 (玉米运动),改革侧重工业 (军备竞赛),先经济后政治的加速发展战略 (背离社会主义路线,苏联解体),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