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493738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课堂中的浦江上山遗址 戚兴建浦江县中山中学322204背景材料: 从2000年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联合对浦阳江上游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发现了上山遗址。2001年,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县博物馆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2005年1月20日浙江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考古专家齐聚浦江,公布了对浦江上山遗址考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上山遗址挖掘现场其一: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上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2、其二: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碳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一结论表明,上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保存丰富栽培稻遗存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证明了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其三:遗址内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在遗址出土的陶器(片)和石器中,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并发现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和石斧,其中以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组合最具特点,反映了与原始农业紧密相关的经济生活模式。其四:中国迄今发现的万年以上的早期新

3、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遗址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这反映了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定居生活发生、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自主探究问题1、阅读成果二、三,分析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2、金华晚报等媒体在关于浦江上山遗址的报道中,提到浦江上山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是长江下游最早文明,比河姆渡早3000年。你对此提法有何看法?试从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具有局限性角度来科学地评价媒体的这一炒作。问题3、中国已发现多个稻作农业起源地,请通过文化源地、文化

4、扩散概念来解读上山遗址的稻作源地。材料也提到新石器时代遗址,如何理解稻作源地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关系?问题4、分析浦江上山遗址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问题5、 2000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队沿浦阳江流域的萧山、诸暨、浦江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沿途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队为什么会沿着河流进行考古调查工作呢?另外,上山遗址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岳塘山背的西侧和北侧发现了墓葬区和上山遗址。聚落的分布与地形、河流有何联系?问题6、浦江县县长赵敏表示,政府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上山遗址的开发和研究工作,考虑建造上山遗址专馆,并且将遗址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永久展示和宣传浦江先人的聪明才智。请同学们利用学过

5、的知识评价遗址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探究过程和分析结论:由学生阅读、联想、剖析、推理、归纳、设计,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提示、引导、点拨、激励,适时指导、解读、分析。问题一、运用知识点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也就是说,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程度上指示作用。 上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

6、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硅酸分析显示,这些稻壳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种,这就反映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普遍种植水稻。对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进行分析,(展示陶器图片)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这反映了遗址内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特征。(展示石器图片)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有通体磨光的锛和石斧,有石磨盆和石磨棒。这些石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当时的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环境,其中石磨盆和石磨棒的组合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原始农业已经有了水稻栽培。 上山遗址出土的圆石球和石磨盘 问题二、运用知识点文化景观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具有局限性。由于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因此

7、,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来看,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先后发现了与稻作农业密切关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每一次发现,媒体都会大肆渲染,哄动炒作,这次上山遗址的发现,也不例外,宣扬浦江上山是世界稻作的最早起源。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观点。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见图)和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来分析。我们很难断定浦江上山遗址是世界最早的,只能说是从目前发现的稻作起源地中上山遗址是最早的。而且,这次发现也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因此不能因发现一处遗址就推断它是最早的。也就是说,上山遗址只能是世界水稻起源史中的一块里程碑,今后一定还会发现更早的遗址。同样,我们不能因发现河

8、姆渡遗址,而说明河姆渡的水稻种植史只有7000年,因为有可能还有更早的遗址未被发现。由此可以说明自然环境只是产生某种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问题三、运用知识点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综合体。 长江流域一直是亚洲栽培稻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中心地带。从下表中的稻作遗址发现来看,上山遗址稻作遗存的发现又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朔了2000年,这表明长江下游在水稻栽培史方面毫不逊色于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和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上游是我国稻作起源地,它是一种文化事物源地。我国其他水稻栽培地区以及世界其他水稻种植区都是属于传播区,是文化扩散的结果。 中国

9、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很多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组成的。如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位于北方地区的龙山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浦江上山遗址也是一种新发现的文化综合体源地,以前学者将它归属于良渚文化,不过从目前测定的年代来看,可能很快会推翻这种观点。但不管怎样,它属于文化系统源地。而稻作农业仅仅是上山遗址的一种文化要素。所以,我们在理解遗址和稻作源地的关系时,要注意两者是一种包含关系。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获息,上山遗址文化是由稻作、陶器、打制石器、木构建筑等一系列文化要素构成的。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发现时间发现地

10、区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上世纪70年代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罗家角、草鞋山、崧泽距今7000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以后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湖南彭头山、八十挡,河南贾湖距今7500年 9000年2001年、2002年长江下游地区萧山跨湖桥距今8000年2004年长江下游地区浦江上山遗址距今约900011000年问题四、运用知识点适宜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水稻是喜热喜湿的农作物,世界上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东亚、南亚,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的主要国家,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东部季风区和平原区。浦江上山遗址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合水稻的种植。地形(展示浦江县地形图)浦江县总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

11、形以分割破碎的低山丘陵为主,占总面积86%,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东南的环山盆地,沿浦阳江分布。浦江盆地在区域性地质构造上,位于浙江江山绍兴断裂带西侧,属华夏古陆南岭准地槽钱塘江凹陷带。地层出露较为齐全,除晚古生界外,远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发育。上山遗址浦江盆地中部,海拔在3771米之间。浦江盆地系浦阳江冲积而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壤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带,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等5类土类。遗址所在地为红黄壤,周边地区为水稻土。气候浦江县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00mm左右,年均温16.9摄氏度,一月份均温4.6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41天。降水

12、量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变化大,4一 10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降水量的75%,7一9月份占25%。这种雨热同期的特点,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水源浦阳江是浦江县的最大河流,发源于该县西部,贯穿浦江盆地,为钱塘江一级支流。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经流深743.6 mm,水资源总量6.69亿立方米。上山遗址位于浦阳江古河道的附近的山岗上。丰富的水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有力的灌溉保证。问题五、运用知识点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有密切联系。上山遗址从浦江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获息上山遗址距浦阳江主干流3km左右,据查证有关乡土资料,目前的浦阳江是几经改道而形成的。浦阳江古河道穿过上山遗址东南侧,符合原始居民遂水草而居

13、的特征。2005年2月15日作者走访了遗址现场,发现遗址其实位于浦江盆地的一个小山丘上,海拔较附近高3一5米。当时的居民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作为居住点,可能是因为浦阳江的泛滥灾害频繁所致。这一点与此方发现的山顶人、洞穴人不同,而且遗址发现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可以说明当时的文明已较北方先进。问题六、运用知识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展示浦江县旅游资源现状图) 浦江县旅游资源现状图1. 浦江县县域旅游资丰富且各具特色,各类资源的地域组合好,浦江县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资源质量高且各具特色。 2. 交通条件较好,通达性优。3 .旅游区位较好,潜在客源市场广阔4 .政府的支持

14、。5.地区接待能力还有待提高。6.开发旅游的同时,更要做好保护工作。提出新问题:1、浦江上山遗址发掘成果是否还将扩大?2、浦阳江沿岸是否还会有类似遗址未被发现?3、开发上山遗址要注意哪些事项?案例点评:浦江上山遗址是学生所在县考古工作的最大发现,学生对这一热点新闻都有所闻。该案例的设计期望最大化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提高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分析的能力。设计的模式由“案例展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出新问题”四个环节组成,以学生自主“研究”、“交流”为主。模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案例问题设计时,安排了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水稻种植的区位条件、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点。同时还安排了遗址的开发条件评价等有关旅游方面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案例都包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而且各个信息间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整体。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效果是很不错的。参考文献:1,浦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浦江县自然环境3,金华晚报2005年1月21日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