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376591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组教案 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穷人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4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1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2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环境、人物言行和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张、搁板、勉强、抱怨

2、、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导人新课,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图片,介绍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

3、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3检查预习,听写词语。(1)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词语。请做好听写准备。(2)同桌互相批改。(3)教师强调易错的地方。读准字音:搁板(g)魁梧(ku w)勉强(qing)黧黑(l)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熬、黧”上下结构,“魁”半包围结构。【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从字音、字形、字义各个方面有效地复习重点词语,锻炼学生的字音字形辨析能力、词语解释能力、思维概括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基础教学。三、自读课文,理清人物关系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必

4、然要有人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穷人?(板书: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 西蒙 两个孩子) 这些人物中谁是主要人物?2理清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请23个学生说说,意思大致正确就行)教师小结:你们看,如果我们把几个人物先找到,想一想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尝试着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清文章结构: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为文章分段,总结段意)第12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3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第12自然

5、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文章重点段落通过多次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较为准确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四、走近穷人,感受生活的艰难师:文章写了两家穷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生活贫穷?桑娜一家:课件出示: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师:桑娜一家吃的食物差,穿的衣服破,桑娜和丈夫拼命地干活才勉强填饱肚子。西蒙一家:课件出示: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

6、潮湿又阴冷。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师: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侧面描写的魅力和作用。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为体会妻子桑娜的无私精神,体会“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作铺垫。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会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想象。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

7、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话题导入,引出新课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穷人这篇文章。通过读书,我们走进了桑娜和西蒙两个家庭中,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真的是穷人。那么,他们的生活还发生了什么事呢?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三、描述画面,进入情境1师:文章开始,托尔斯泰就把我们带到海边。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们分别走进了桑娜、西蒙的家中,请你找到文章中描写这两个家庭的语段,自由朗读,想一想: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1)桑娜家。课件出示: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

8、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温暖”指炉火未熄,“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由于她和丈夫的辛勤付出,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难但却温暖。(2)西蒙家。课件出示: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

9、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床上。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穷人的悲惨。2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两人各选择一个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第二课时开始时,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陈述,营造出桑娜小家的简朴

10、温暖、西蒙死时的凄凉等氛围,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到穷人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领会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四、走近桑娜,感受一份善良1学生默读桑娜抱孩子回家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1)体会桑娜的坚决。课件出示: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师:自己读读这句话,有不懂的问题吗?预设:“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为什么桑娜“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

11、样做不可”?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桑娜,看到刚刚发生的一幕,你不会去想(),只会想到()。师:她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什么去帮助西蒙?(出于良心的驱使,出于她善良的本性) 师:是啊,这完全是穷人的本色!朗读:读出桑娜的那份坚决。(自由朗读,指名读,教师引读)(2)体会桑娜的忐忑。课件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师: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现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忐忑不安)寻找桑娜忐忑的原因,再读这段话,想一想;桑娜为什么忐忑不安?师:

12、在不长的时间里,桑娜围绕收养孤儿的事想了很多很多。那么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桑娜这复杂的心理活动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学生自由朗读,读给同桌听听。教师指导朗读)走进内心,发现复杂的情感。师:这段话在表述上有一个特点,断断续续,短短的几十个字中竟然有五处省略号,自己试着填一填桑娜内心所想。朗读体会:一方面是家庭的艰难、丈夫的辛劳,一方面是孩子的生命,桑娜在艰难地思考着。注意读出她复杂的心理活动,读出桑娜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的心理变化。2感知人物: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是那个给一个家庭带来温暖、舒适的家庭妇女吗?(不是,是宁可自己受苦,宁可自己挨打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女性)3总结写法:桑娜的特

13、点是通过什么展现在你面前的?(心理活动)师:作者并没有用豪言壮语去写桑娜的语言和心情,而是那样平平常常地,又是那样真实、准确地写出了桑娜作为一个善良、淳朴的妇女此刻的真情实感。4男女生合作朗读第8、9自然段。【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内容,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本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默读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继而让学生进入角色,深度挖掘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品进行对话,真切地感悟桑娜的坚决、忐忑不安等复杂情感,从而体会桑娜的善良。五、走近一家人,感受穷人的善良师:在桑娜的忐忑

14、中,丈夫回来了。请你默读第三段,思考:两人两次“沉默”,各在想什么?1想象:第一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渔夫心里想:()。第二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渔夫心里想:()。2指名分角色读对话。3课堂训练,发展技能。根据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学生练习说话,全班交流。4师:“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学生思考回答)师:这个结尾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5总结:托尔斯泰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虽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六、布置作业故事并没有结束,桑娜拉开了帐

15、子,他们的生活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孩子们的命运又怎么样呢?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读穷人。穷人的教学片段中,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2领悟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脉络,体会课文内容。2体会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及“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教学难点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一、预习达标,整体感知1直入新课,齐读课文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一篇文章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