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73144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用】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引用】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 2011年03月11日【引用】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 针灸推拿2011-03-11 19:24:44阅读0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用】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 中医软伤科学 2011-03-11 07:55:05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四海医和话说“整体观念”与“人体筋膜应力” 俞中平 “整体观念”一一人体是通过不断进化产生的,对自然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它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状态,与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和机体内在的统一、平衡密切相关。我国传统医

2、学十分注重这种整体性在人体研究和医学发展中的意义,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众所周知的丰硕成果。相对而言,现代医学在器官系统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显然据有优势。那么整体观念在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综合分析了人体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人体生理学和人体生物力学等多门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试图寻找整体观念的物质基础,结果发现人体筋膜应力的平衡可以作为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 一、人体胚胎学中胚胎整体变化过程的启示一一人体筋膜结构的胚胎学来源 人体胚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体是由受精卵细胞分化增殖而成的。卵细胞受精以后,就立即开始了这个发育过程。在受精后的第十四

3、天,形成了“三胚层”结构胚盘。胚盘再经过复杂的分化、增殖和卷曲过程,最后形成人体。 在此过程中,它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状态,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统一、平衡和对外环境的适应:单个受精卵细胞的整体性似乎一目了然;从细胞开始分裂到桑椹胚期,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关系也尚简单,平衡则继续个体的发育,不平衡则分化为同卵双生或同卵多生;从“三胚层”起,我们的视线却开始模糊起来一一虽然在外形上,人体日臻完美,保持着良好的整体;尽管可以清楚地感到,整体性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因各种机能的增强而更加完善,但我们巳很难直观地描述这种整体运动的过程。 笔者尝试去寻找在整个分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整体性,并与全身机能活动都相关联的结构(图

4、1): 桑椹胚期之后,胚胎细胞分化为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特殊排列方式的二种胚胎性组织上皮与间充质,并按内、外、中三个层面排列,即三胚层。 内胚层以后分化为从口腔至肛门的内脏粘膜及部分腺体。内脏粘膜虽然始终是一个整体,但其运动的特性并不明显。 外胚层以后分化为皮肤和神经系统。皮肤虽然完整地覆盖着整个人体,但其运动的特性并不明显;神经系统贯穿分布于人体内外,能够起到感知和调节人体运动的作用,但其自身并不能运动。 中胚层的主要成分是间充质,由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中胚层形成以后,由片层状增殖为团块状,进而又呈水平分节状,最后随胚盘的卷曲成型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 在此过程中,原

5、本为疏松均质状的间充质团块内部先形成一个个致密的分化中心“生肌节”、“生肾节”、“生骨节”,这些分化中心一边分化成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更加各具特点的胚胎原基,一边随胚盘的卷曲而迁移到各个特定部位,最后形成成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另有一部分间充质随胎儿循环系统的建立而分化成连贯于心脏与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血管。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关注这些部分,但其分化结果的多样性似乎与人体的整体性产生了矛盾,使人体内在的各种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统一平衡的过程如谜一样令人费解。笔者的思路也曾因之徘徊。 此时,中胚层的剩余部分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它们保持着中胚层的整体外形,包绕在各分化中心周围,并由于各分化中

6、心的迁移和增殖、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管内血液的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渐渐衍化成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分隔和连接着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即成体中的筋膜结构。 剩余的物质转化出不起眼的结构一一很长的时期内并未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然而不应忽视的是,它与内脏粘膜、皮肤和神经系统一起,分别隐寓着源自各个胚层的整体性。 二、人体筋膜结构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征 人体解剖学从系统和局部等不同角度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人体的大部分结构,但对人体筋膜结构的描述却显得简单了些,通常只在讲述其他组织、器官或人体局部时一笔带过,尤其缺乏整体的描述。 但将描写局部筋膜结构的文字一段段串列起来,它的形象便逐渐清晰:它实际上是一些形态各异的

7、囊状体,在一些部位相互移行或以束带相互连接,形成与人体外形极为相似的巨大的囊袋。可以想象,若将这个囊状体捏拢、揉松,几乎就回到了胚胎时期的中胚层。而当这些囊状体为相应的组织、器官填充时,即呈现出各种器官乃至人体的外形。如肌组织在肌膜包裹下形成肌肉;骨膜与骨组织结合成为骨等等。又如:尺、桡骨和前臂部的伸、屈肌群等在前臂深筋膜的包裹下形成前臂的雏形。 人体组织学描述,人体中的深筋膜、肌腱或肌膜、韧带以及各种器官的被膜或间膜均属于致密结缔组织,其特点是,以纤维成分为主,细胞成分较少;其纤维粗大而且排列紧密;排列方向与承受张力的方向一致;可分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二种。因此,筋膜结构柔韧而富有弹性,既有

8、其固有的形态,又能在外力作用下作有限的、可回复的延伸和变形。 三、人体筋膜应力与整体观念 柔韧的筋膜结构在其内容物的支撑下变得饱满,或受到外力影响,是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能产生相对恒定的或不断变化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表现在筋膜结构上即为筋膜应力。作为一个整体,在机体达到对外环境的适应和内在的统一、平衡时,各局部的筋膜应力也相互达到平衡。因此,人体筋膜应力的平衡可以作为整体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人体筋膜应力动态平衡体系”和“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的基本内容 外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体内部也在不停地运动,所以,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和内在的统一、平衡是动态的;同样,筋膜结构所受到的各种作用力也是动态

9、的,各局部的筋膜应力的相互平衡是动态平衡。 “人体筋膜应力动态平衡体系”是以筋膜结构为基本线索,对人体中所有参与“机体内在的统一、平衡和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过程的各种组织、器官的概括。局部的筋膜结构与其相关结构组成“应力单元”,即一定解剖区域内的筋膜结构在该区域内的骨组织的支撑下,包裹着该区域内的各种组织,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应力;该区域内的肌肉组织的舒缩运动,导致应力的变化;该区域内的筋膜应力集中点上的感觉神经末梢组成应力感受器,将应力状态传达给神经中枢。各“应力单元”相互连接形成整体。各“应力单元”的筋膜应力,一方面直接影响其区域内的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机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与相邻的“

10、应力单元”相互传递,相互影响。神经中枢通过各个部位的感受器感知了所有部位的应力状态,并以人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所需为准绳进行调节,在人体其它调节机能的配合下,达到统一的、动态的平衡状态。 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简称为“筋膜应力模式”)是将人体筋膜应力动态平衡体系中与筋膜应力的发生、调控和效应有关的基本结构,即“人体筋膜应力单元”中的基本结构概括为以下五个部分: 应力表现系 人体筋膜结构 应力发生系 基础应力发生系 骨骼 动态应力发生系 肌肉 应力调控系 神经系统 应力效应系 循环系统 筋膜应力集中点 并将该体系中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模式图表示,从而将人体筋膜应力动态平衡过程模式化(如图2

11、)。 基础应力发生系使应力表现系具有一定的应力;应力调控系感知、分析表现系的应力状态,并指示动态应力发生系,使表现系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表现系上的应力作用于效应系,使之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而导致该“应力单元”内各种结构的机能的变化;效应系的状态一方面直接对局部结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一定的方式为调控系感知,成为调控的参照。 筋膜应力集中点在筋膜应力动态变化过程中,一方面是调控系中的重要的感受系的所在部位,另一方面是表现系上的应力传递枢纽,因此,它是实现整体的筋膜应力动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由模式可见,任何因素影响其中的任何环节,都将导致整个模式的状态发生变化,表现为该应力小区中筋膜应力和

12、器官机能的变化。当各个“系”的结构和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这种变化总是趋向于以整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为准绳的动态平衡。 五、“人体筋膜应力动态平衡体系”和“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在人体研究和医学发展中的意义 “人体筋膜应力动态平衡体系”的认识和“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的建立,为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和中、西医理论在现代科学观点上的相互统一提供了开拓了新的思路。 (1)对人体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意义 运用“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可以从人体筋膜应力动态变化过程的角度,描绘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和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过程,并以此来推理一此就目前的实验能力尚无法

13、直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例如:颈椎骨质增生与颅脑症状的关系。以往的病理生理观点认为,颈椎的骨质增生刺激了相邻的颈神经、椎动脉,引出颈肩痛和颅脑症状。但是临床观察发现,线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表现在有症状有增生、有症状无增生和无症状有增生等不同类型的病例数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骨质增生与神经、血管的解剖位置也无统计学上的对应关系;对有症状有增生的病例,经各种不针对骨质增生的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但骨质增生依然存在,因此认为骨质增生与颅脑症状无关。在上述二种观点中,前者因大量的反证实例而日显苍白;后者又尚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若用“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对颈颅部筋膜应

14、力进行动态分析,则颈椎骨质增生和颅脑症状可以用颈颅部筋膜应力变化来相互联系:即各种因素引起的颈颅部筋膜应力增高,一方面可以引起颅内压变化,进而导致颅内血供的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影响颈椎骨的血供,进而引起退行性变。颈、颅二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形成了此二大表现的独立性和相关性。 (2)对临床医学研究的意义 运用“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分析人体的局部结构成分、引起局部应力变化的因素和可能产生的效应、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根据“筋膜应力集中点”在筋膜应力动态平衡过程中的意义,可以探讨新的医疗和保健方法。 例如:临床上常见的头痛、头晕、失眠,或间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但临床

15、和实验室有关神经、体液的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发现颈部骨质增生和或颈椎间盘突出者,往往难以诊断或一概归咎于“退行性变”或“椎间盘突出症”,其治疗也因此停留在对症处理的水平,虽有一定效果但规律难寻。而用颅脑部筋膜应力动态分析的方法,发现颈、颅,甚至胸、背、腰部的筋膜应力异常可以导致上述症状。同时也可以对针刺、按摩、理疗等治疗方法的原理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又例如:根据筋膜应力集中点在应力传递和应力感应中的意义,笔者设计了“人体筋膜应力集中点快捷刺激法”对筋膜应力状态进行力和神经反射的双重调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示了中、西医理论在现代科学观点上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传统中医理论以大量的经验积累为基础,运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方法,在医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因其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本研究手段的缺乏,在发展上受到了限制。 现有的西医体系虽然在许多领域中不断突破,获得了大量成果,但在各领域学术的联系上仍显不足。 以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由于思想方法和治疗手段的显著差异,而显得犹如油水同器,貌合神离,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人体筋膜应力动态模式”的建立,完全应用了西医的胚胎学、组织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却显现出与中医理论颇为相近的形式和结果,简述如下: a.整体筋膜应力分布特征与阴阳学说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