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916532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分类汇编12--文言文阅读(课外)(有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2: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9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已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

2、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注】文侯:魏国君主。适:到去。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中山:中山国。击:文侯的儿子魏击。任座:人名。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B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C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上客”,即上等客人。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借师

3、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B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C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D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

4、妙解说,任座定会性命难保。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答案】8D9C10D 11(1)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难道可以无视一个约定吗?(2)刚才任座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解析】【8题详解】D项解说有误。客:外来的(人),与“主”相对:客人。上客:尊贵的客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

5、句”的现象。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意思是“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可断句为: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己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故选C。【10题详解】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知,魏文侯是位圣明的君主,不可能轻易杀人。当任座说他称不上仁德时,他只是大怒,没想杀他。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

6、键词:期:约定。直:直爽。是以:因此。【点睛】译文参考: 魏文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

7、:“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 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 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 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二、【2019届天津一中初三下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

8、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孟子?梁惠王下)【注释】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镒(y):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以为能胜其任也( ) (2)匠人斫而小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姑舍女所学而从我。21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待?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劝谏齐王的?【答案】19(1)(1)经得住/能承担 (2)(2)使变小 20暂且舍去/放弃你所学的(本领),听从我(的吩咐去做)。 21治国要发挥人才的特长/

9、信任人才、给人才以自由/让贤人发挥各自的本领/用贤图治,让他们学以致用。(或:不要钳制人才、束缚贤人的手脚/不能依着统治者的好恶爱憎或个性来治理国家。)借用木匠和玉匠设喻/类比来劝谏齐王。【解析】【19题详解】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胜”:能承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

10、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姑:姑且。舍:放弃。”【21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抓住孟子的话: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意思是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与教玉人雕琢玉一样,这样做才会学有所用,用必所学。希望治理国家要发挥人才的特长。第二问,孟子用工匠加工木料、玉匠雕琢玉石作

11、为比喻,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

12、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三、【2019届内蒙古包头九年级毕业升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

13、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齐。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注释】:秦王:指秦武王。诗:即诗经。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范、中行:指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三家:指赵、韩、魏三国。梁君:指梁惠王。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鲜克有终( )(2)卒为三家笑( )9翻译下面句子。(1)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2)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10选文中,

14、进谏者向秦王提出了哪两条忠告?11从个人成长角度,谈谈读文后你获得的启示。【答案】8(1)(1)能够 (2)(2)最终 9(1)臣私下疑惑大王轻视齐国、楚国,蔑视韩国(的原因)。(2)这三人并非没有功绩,只是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10(1)君主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做到不骄不忿。(2)君主行事有始有终才能使国家长盛不衰。 11示例:成长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作风,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个人的持续发展。【解析】【8题详解】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

15、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克”:能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窃”:私下。“轻”:轻视。“卑”:蔑视。“始”:善始。【10题详解】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进谏者向秦王提出的两条忠告可分析“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句,即可整理出答案。【11题详解】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同时注意题干要求,即“从个人成长角度”谈启示。这位无名说客指责秦王外交政策失误,并指出秦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