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62725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9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题区域均无效。3回答第卷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A. 华夏正统的意识B. 家国同构的理念C. 王权独尊的观念D. 国家统一的趋势【答案】A【解析】 材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华夏正统的意识,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家国同构的理念,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王权独尊的观念,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诸侯数目减少归于统一的信息,排除D。2. 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

3、“律九章”。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A. 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 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C. 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 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答案】B【解析】 材料中“约法三章”是要争取民心,而“律九章”是要巩固统治,这反映了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故选B;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并非法家治国,排除AC;由“律九章”来看,并非无为而治,排除D。3. 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这一变化表明了A. 中央官制逐步完善B. 赋役负担日益加重C. 经济实力不断提高D. 丞相权

4、力逐渐削弱【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不是专门从事行政事务,而是随时被皇帝临时任派任务,表明宰相已失去了原来的本职要务,按皇帝的需要委派,体现君主专制加强,丞相权力逐渐削弱,故选D;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赋役负担日益加重的信息,排除B;材料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信息,排除C。4. 白居易琵琶行中记叙了: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江西省东北部)买茶去。这可以印证当时A. 商人地位逐渐提高B.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 饮茶成为唐代时尚D. 江西经济地位突出【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材料中“移船相近邀相见”“老大嫁作商人妇

5、”,说明唐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商人买卖和经营茶叶的活动,但没有直接反映百姓的饮茶之风,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江西经济地位问题,排除D。5. 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据此推论准确的是A.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B. 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C. 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D. 经济重心南移彬动文化转移【答案】B6.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

6、类。这表明A. 内阁非法定机构B. 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C. 大学士地位提高D. 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答案】A【解析】明朝原本官阶较低的内阁官员后来由官阶较高的六部尚书和帝师兼任,说明内阁非法定机构,故选A;材料没有提到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大学士地位提高,排除C;大学士没有实权,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7. 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A. 自然经济的解体B. 列强入侵的破坏C. 经济重心的转移D. 江南战乱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1857年前后江西人口下降。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西征到达江西,战乱导致人口减少,故选

7、D;自然经济的解体不会导致人口突然减少,而当时列强入侵没有涉及江西,排除B;C和题意无关,排除。8. 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1898年7月28日,光绪帝赐“密诏”给杨锐与康有为等人,言“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然而政变结束不久,与康有为同为“维新党人”的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扬庆昶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这表明A. 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B. 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C. 历史叙述带有主观色彩D. 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相距甚远【答案】C【解析】 材料中“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扬庆昶

8、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说明历史叙述带有主观色彩,故选C;材料无法证明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排除B;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存在一定差距,但不是相距甚远,排除D.9. 1880年,淮军将领刘铭传提出:修建四条从北京通往到全国的铁路,即能够有效防御外来人侵。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新已倾向同意修建,但光绪的帝师翁同稣却说:如有人谋反将朝发夕至,大清将危也!导致该计划泡汤。据此可知清政府A. 拒绝接受新生事物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C.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D. 维护专制统治高于一切【答案】D10. 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意指“养身”。

9、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 民族工业的发展B.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C. 中西文化的融合D.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中“卫生”原意为养生,后与近代公益事业相关,说明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选C;材料不能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贫民弱,排除BD。11. 中国国民党中央于1927年4月组成包括共产党员毛泽东等人在内的中央土地委员会,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不久,又提出“本党决计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致使土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这表

10、明A. 国共两党合作更趋密切B. 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C. 民生主义思想得以落实D. 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着手准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拥护农民获得土地之争斗”,说明国民革命推动农民运动,故选D;1927年4月,国共关系趋于破裂,排除A;旧中国没有落实民生主义,排除C;八七会议后,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排除D。12. 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A. 中国抗战的艰巨性B. 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11、C. 全民抗战成为共识D. 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国民政府、湖南和四川等抗战口号,说明全民抗战成为共识,故选C;材料无关抗战艰巨性,排除A;材料得不出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排除B;材料看不出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排除D。13. 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促使东北国民党军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A. 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B. 得到军民的广泛支持C. 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D. 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答案】A【解析】材

12、料中“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 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说明中国共产党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故选A;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4. 从左图到右图的转变,反映了A. 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B.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C.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 域乡教育制度的统一【答案】C【解析】图片左是文革期间的教育乱象,而右边是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排除A,选C;BD与材料无关,排除。15. 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范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范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

13、是A.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C. 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D.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答案】A【解析】1992年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的,故选A;材料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B;材料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C;D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排除。16. 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立法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但自然则要求人人平等,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这表明智者学派A. 否定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B. 反对雅典的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C. 提供了社会变革的

14、价值依据D. 论证了“天赋人权”的核心价值【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公平与正义,排除A;材料没有反对雅典的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排除B;材料“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别只因法律而存在,并不是源于自然”是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选C;斯多亚学派论证“天赋人权”的核心价值,故选D。17. 下表为公元前5世纪罗马政权组织结构。由此可知机构或官职权力执政官2名,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保民官初为2名,后增至10名,由平民中选出。有权否决元老院和执政官颁布的不利于平民的法令。元老院由300名贵族组成。有权审批法律,管理国库收入。A.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B. 法律体

15、系日趋完备C. 分权的共和政体确立D. 民主政治初现雏形【答案】C【解析】元老院有众多的贵族组成,而保民官人数也不少,他们职权不同,可见罗马政权组织体现了分权的共和政体的特征,故选C;材料无关平民与贵族矛盾,排除A;材料与法律体系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排除D。18. 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这一史实主要可用来论证新航路开辟促成了A. 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 世界性国际分工出现D. 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1493年,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这说明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故选A;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排除B;材料是划分势力范围,无关国际分工,排除C;材料无关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排除D。19.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宪法起草人之一汉密尔顿强调:人类的情感会随着对象的距离而减弱,根据这个原则,各州人民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