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162470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学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历 史考试时间:2018.1.30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2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每小题1.5分,合计60分)1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2有人认为,“篆”书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属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

2、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社会发展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3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

3、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 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世袭制度 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5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

4、范7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C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8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同类商品集中之处称为行、团、市,如和宁门外的花市,交易就十分热闹,有诗云:“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A市场专业性强 B市场规模较大C商品种类齐全 D自然经济瓦解9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

5、后来被追谥为“惠室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明朝这两个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 )A对史实完全不予尊重 B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 D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10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D朴素的民主思想

6、已经渗入政治11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12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

7、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13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14某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

8、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A扰乱了地方的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151897年,松永伍作在考察了中国的蚕业后说:“今就广东、上海两口输出者,生丝共计约八十万捆,而其内地消费共计,其详不可知,质之商贾,视之实情,殆三倍于出口者。其国中流以上,多衣绢帛,内地消费之多,可知也。”松永伍作旨在说明( )A清朝闭关锁国导致手工业品的滞销 B丝绸成为中国富贵之家的主要衣料C官营丝织业产品仍占绝对优势地位 D当时中国国内贸易比对外贸易兴盛16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

9、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17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18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

10、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A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C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成了体系19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国民的“民主国家”

11、意识日益觉醒20“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上言论出自(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21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

12、的重要性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2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比443,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影响工业建设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对建国初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 B合理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要求C以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需要 D各地工业基础及资源分布状况23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样的认识(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B揭示了市场经济

13、体制的本质特征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24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和平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 D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25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

14、率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26古代雅典规定: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此举( )A禁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B实际剥夺了公民的立法权C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D表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27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281689年英国下院提出“三年法案”,规定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超过三年,但是被威廉三世否决。1693年议会重提此案,再次被否决。直至1694年,威廉三世才同意签署“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