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7975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冲优强化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A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3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

2、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4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B群落的稳定性与群

3、落中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斗争剧烈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7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

4、加剧8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9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

5、斗争10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没有水平结构1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12下图表

6、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的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草蕨类灌木松树落叶树地点A(山腰)3种7种15种0种20种地点B(山腰)5种5种4种2种5种地点C(山腰)9种8种2种0种0种非生物因素风速距

7、地1.5m的光强土壤湿度/%土壤中有机质/%土壤深度/cm土壤氨量(mgkg1)地点A (山腰)低低486.53009.4地点B (山腰)高中353.81004.5地点C (山腰)高高152.515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_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

8、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14(20分)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个)。天数动物246810121416A1560808180828180B1235506061626062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_。(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_型增长。(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

9、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_,判断的理由是_。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答案1选B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对植物生长越有利,植物种群多,动物种群就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等关系。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2选A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10、3选C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4选B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5选D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消长发生变化,有的种群可能减少甚至消亡,不属于“S”型增长。群落内的种内竞争可能比种间竞争剧烈。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6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温度和水分。7选B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

11、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渐趋激烈。8选C生物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对于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多的生物无法逐个计数。9选B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种群数量多于b,且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10选C该群落演

12、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应为次生演替。出现的变化,说明人为因素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云杉林不同区域的光照、地势不同,所以该群落也有水平结构。11选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则属于初生演替。12选C由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

13、一垂直结构层次。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由于乙种群生物食物范围比甲、丙大,因此选项D正确。13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将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稳态为止。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答案:(1)A(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稳态(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