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6657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专用学案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2、试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因素?(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相关史实?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有哪些表现?高考报告-明确高考形势本专题属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部分,一般选择题会涉及较多,但近几年社会史观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啊本专题的知识显得有点重要了,主要讲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发展史实。一是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012年浙江文综、2012年

2、天津文综、2012年江苏历史、2012年四川文综、2012年上海历史主观题)二是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三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了解它们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各方面变迁的变迁原因、特点、影响。2012年全国各地命题主要集中在第一个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社会史变化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知识网络:-先总(一)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特点(二)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表现:1、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通讯工具)3、 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电影、电

3、视、互联网)(三)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影响考点详解-后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的变化(1840年至1949年)1、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表现:(1)服饰: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半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3)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4)风俗: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

4、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社交礼仪: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3、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二)现代的变化: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1、变化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5、(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变化表现:(1)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

6、融入国际潮流。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风俗习惯: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B、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C、改革开放以后,衽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考点例题一:(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

7、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答案:C考点例题二:(2012年上海历史)妇女与教育(12分)材料一: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

8、益,而反有巨害。”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参考答案: 答案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

9、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答案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表现(1)轮船航运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872年,李鸿章在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

10、司,也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首次打破列强垄断。(2)铁路运输业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1905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和条铁路。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事来发展总体缓慢。(3)汽车和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4)航空业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航空事来真正步于1918年,但发展缓慢。3、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

11、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发展1、表现(1)邮政: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当时的海关;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2)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考点例题二: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12、”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发展概况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进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起着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报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13、、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2)特点: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为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3)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总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2)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3)1931年,有声是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4)20世纪二、四十年代,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

14、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国歌。3、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来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4、互联网(“第四媒介”)(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崦风靡全球。(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影响: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使人们可以更主动、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改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考点

15、延伸知识(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几个重要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1)改变了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2)使异地传输更为方便(3)加快了生活节奏(4)缩短了世界间的距离,拉近了联系(5)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五)社会生活近代化的特点1、受西方影响深刻,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2、带有鲜明了政治色彩3、发展不平衡4、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5、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六)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仿真高考-模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