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917945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月29日高二历史期中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使用时间:2015年4月29日 测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分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2、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3.“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5.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

3、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6.钱穆说:“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C.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7.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

4、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的建议,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 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 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8.“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9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

5、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 )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10.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11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以门第族望为选

6、官标准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12.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13.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代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14.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

7、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15.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16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对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

8、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 B.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质量 C.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 D.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1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其中古希腊民主的“幼稚”之处表现在() 适用范围的限制民主程序的僵化人民主权的确立财产等级的制约 A. B. C. D.18.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

9、事业”。从中可以看出雅典公民 A.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 B.绝对服从于城邦的需要 C.有着强烈的政治需求 D.在城邦中失去了自我19.总的说来,经过改革,旧日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不再成为一支政治力量,贵族特权也烟消云散,这就是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这意味着 A.奴隶主贵族被赶出政治舞台 B.雅典国家性质发生变化 C.官职向全体国民开放 D.公民享有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20.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

10、主制()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21.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十二铜表法保护债务奴隶制度 B.十二铜表法保护一切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C.十二铜表法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D.十二铜表法掺杂某些原始性法规的特点22.“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11、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23.罗马法中确立了许多原则,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等等。这些原则() A.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 B.主要体现了罗马平民要求 C.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 D.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24.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privilegia ne irrogant。”意即“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标志着古代世界成文法的诞生 B.可有效防范

12、个人专权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25.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26.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西方代议制实行直接民主制 B.美国总统无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C.英国首相无权解散议会和重新选举 D.法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27.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B.英王和议会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