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915839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专业:数学学院 班级:2013级3班 姓名:戴云 学号:130203049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孤僻、自卑、自私冷漠、叛逆等特征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发展、教育对策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农村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认识社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但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远离家乡,留下他们与

2、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全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影响。1、 认知偏差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事物认知的心态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大多数事物都采取消极的心态,认为一切不好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会不会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再比如,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

3、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从小交朋友就没有信心,长此以往,更不敢与人接触。性格越来越孤僻,变相的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读书丧失信心。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父母没有读那么多书,现在外出打工能挣钱,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2、 情绪消极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事物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消极的情绪去面对,这与他们的监护人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对于儿童宠爱过多,甚至溺爱。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处理,还怕他们受到伤害。这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的情感创伤症和其他行为问题。比如今后遇到问题,由于他们之前

4、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历,所以还怕自己独自面对,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到达一定程度,更会造成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能处理,感觉很没用。并且随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情绪不会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3、 行为障碍有关专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做了一个统计,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远离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为了自我保护,会对别人呈现攻击状态。还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捣乱等现象。另外,由于情感上缺乏关注,留守儿童也很难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爱护的状态,这就使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达到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难以与周围建立

5、良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抵触与外人的接触,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未来失去信心。4、 人格障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容易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一种是畏缩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害怕与他人接触。另一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这两种人格都容易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潜在伤害。5、 人际关系障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其往往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信任度低,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害怕受到伤害,女孩多表现为行为内向,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接触。男孩多表现为对他人存

6、在攻击性,不受管束等。6、 适应障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留守情景的影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还有研究调查显示,32%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更多的表现在学习上。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低落,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上达不到效果。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也就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相关机构的帮助,要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靠。1、 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教育资源的核心对象,有义务

7、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大量有用的人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虽说如此,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很少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基地,没有配备充足的心理教育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学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学生心理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甚至认为学校对留守儿童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教育过程,以及简单地为那些家庭看管孩子的过程,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2、 家庭中父母亲情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

8、校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陪伴对象,尽管爷爷奶奶在疼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直接影响。父母需要孩子,疼爱孩子,不得不外出挣钱,以至于他们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因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支持。反过来,小孩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那个年龄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只知道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此,父母外出,导致那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错使他们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才远离家乡,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问题。3、 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

9、实处现如今,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关乎留守儿童,促进社会未来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打着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名义,以慈善为由去关注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事实上,那些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项慈善公益,但效果却并非如此。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就是一个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希望那些叔叔阿姨不要再来了。他们去了倒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失不小的。他们留下的关心,在刚刚抚慰了孩子的心之后又马上要离开,这更是一种残忍。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没有深切到实处。三、 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1、 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留守儿童

10、的责任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主体,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需要明白,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动向。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当中的一大主体,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矫正他们的认知观念,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要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和周围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2、 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责任 农村家庭困难是社会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

11、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些父母更重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留一个人在家管理小孩,另一个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些父母就带上孩子一起到外地,让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这样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外出打工两者之间也不是冲突的,父母应该知道,在儿童的发展与挣钱之间,必有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毕竟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未来。3、 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反过来,社会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儿童的发展也是堪忧的。因此,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

12、育问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要仅限于一些形式上的状态,更需要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下对外界的警惕。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成与学校、家庭、社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三个不同方面的社会结构共同肩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的责任,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参考文献:黄艳萍.不同留守儿童类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王晓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曹家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