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8913710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实验课操作解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课题实验课”的几点解读基本概念“课题实验课”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有效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课。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单元或片断,将这样若干个单元或片段循序渐进地连接在一起,便形成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整体脉络。基本特征1“课题实验课”具有教学与课堂观察的双重目标。一节完整的“课题实验课”由教学与课堂观察两个要素共同构成,这就要求 “课题实验课”具备教学与课堂观察的双重目标。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效课堂观察开展的前提,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之下完成课堂观察的目标,决不能因为课堂观察的开展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课题实验课”的参与者既有合作又有分工。为

2、了实现“课题实验课”的双重目标,参与实验的教师既要有合作还要有明确的分工。研究过程中,参与者分为授课者和观察者两种角色。课前,这两者需要共同研究做好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设计。授课过程中,授课者的分工就是按照预设实现教学目标,观察者的分工是采集实验数据,实现课堂观察目标。课后,两者共同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反思。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参与的所有成员可以是授课者也可以是观察者。3“课题实验课”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课题实验课”只有紧紧围绕所研究的课题进展情况展开,才能够采集到准确、有效的数据,从而为课题研究结论提供有力论据。所以“课题实验课”要结合自身课题进行设计和开展。4课题实验课是一系列研究课行成

3、的序列,具有连续性。“课题实验课”不是一节孤立的课,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研究序列,要具有连续性。一节孤立的“课题实验课”所采集的数据只能作为一个点,只有将实验点连成线、线连成面之后才能形成完整的数据网络,才能足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最终结论。上述所说的连续性,并不是指课时的连续性,而是指课题研究过程的连续性,即并不是每节日常教学课都要采用“课题实验课”的形式,而是在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据采集或策略调整的时候才进行实验。基本原则1.题课结合原则。“课题实验课”的教学是建立在相关的课题研究基础上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主题相结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要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达成,

4、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教学中,不能因为课题的研究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2.授察结合原则。“课题实验课”的研究者需要课题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授课教师在“课题实验课”中充当实施者的角色,其他课题组成员作为“课题实验课”的观察员,运用事先确定好的观察量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课题实验课”的研究过程是课题组成员间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协作。观察量表的设计要求简单明了,每次关注问题清晰明确,量表的填写尽量用数字来说话。3.研思结合原则。授课者与观察者要在“课题实验课”后进行研讨和反思,分享观察到的数据信息,研讨策略实施的有效性,确定下一步的行动。课后的研讨要去除形式化,尽量简单和高效。

5、在研讨反馈中,授课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互动氛围是不带威胁性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信任的。研讨的重点不是批评不成功的行为模式或者改变教师的个性,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进一步证实取得成功的策略。研讨一定要围绕客观的、可观测的的数据来交流,而不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价值判断。鼓励教师从数据中形成一些教学推断及检验假设。每一轮的观察和研讨都是基于前一轮的研究,要持续这个过程。操作步骤课题实验课包括三个实验步骤:步骤一:课前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与课堂观察目标。在这个阶段里,教师们要运用实验假设中的策略进行教学设计,确定实验观察点并选择一种观察方式,观察方式可采用定性观察或定量观察。步骤二:课堂实施进入课堂教学并开展课堂观

6、察。在这个阶段里,授课者和观察者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授课者只需按照预设要求完成教学目标。观察者要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有效,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步骤三:课后反思数据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在这个阶段里,参与实验的教师要共同反馈实验的情况,对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定性或定量的数据加以分析,反馈课题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归纳总结出阶段性的结论或成果,并制定下一步的实验计划。教学设计“课题实验课”的研究设计既要要满足学科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还要符合课题实验研究的需求。“课题实验课”的研究设计中除了体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外,还要增加与课题研究

7、相关的课堂观察点、实施的策略方法及实验研究目标。课堂观察实验研究项目的设计要与课堂实际教学环节相对应。“课题实验课”的研究设计应依据教育教学基础理论、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题研究理论紧密结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周密思考和设计。1.系统性原则。“课题实验课”的研究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课堂观察以及反思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

8、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课题实验课”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程序性原则。“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3.可行性原则。“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9、4.反馈性原则。“课题实验课”教学成效考评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课题实验课”教学研究设计重点要关注观察点的设置是否准确合理,关注课题实验研究目标是否达成及实施策略的有效性。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主要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进行的,课堂观察量表所收集的数据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两种数据分析的方式尽管不一样,但目的都是通过对所记录的课堂事实进行统计的分析,来揭示课堂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被观察行为的意义。1.定性观察。定性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

10、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观察结果呈现的形式是非数字化的,分析手段是质化的,较适用于个案的研究过程。为了紧密围绕观察纲要进行准确的观察,我们在课前设定若干个观察点,观察者在课堂上围绕观察点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附以评注。为了保证观察的效果,每节课上的观察点不宜太多,建议进行少量观察点而多次的实验。定性观察的记录过程要尽可能详细,尽量用叙述性的语言而不用描述性的形容词。2.定量观察。定量的实验观察是运用事先准备的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的观察。在连续的实验课序列中采集到的定量的观察数据,能够为课题的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撑。观察者可以运用特定的观察表对整个课堂或课堂中的某一个环节

11、进行观察。观察的项目、次数及间隔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往往是相互结合的,用定性课堂观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过程中,用定量课堂观察的方法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定性观察的方法也多用于某些关键“课题实验课”的质性研究之中,对课题研究的转折点加以解释和说明;定量的实验研究得到的数据是连续性的,更能够给予课题结论一个数字化的证实。只有两种数据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充分地归纳和总结出结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包括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及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和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

12、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

13、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课堂观察只能凭借观察者的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观

14、察可视、可感、可知的直观现象与行为,不能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机理(诸如师生的心理变化),只能从现象来分析、理解本质,它是一种归纳的方法。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步曲。这不仅需要教师反省“忙、茫、盲”的教学工作,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而且需要学校为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课后反思课题实

15、验课的反思,不单单是自我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它是依据有效的观察数据及客观的分享后经本人提炼、剖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课后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经。教师的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实效性和过程性之外,还具有内隐性、批判性和顿悟性。长期进行课题实验课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专家型教师的快速成长。课题实验课反思应遵循以下几点:一是继承性。反思离不开教师原有的理论、思想观念,它是教师进步的基础。教师在教育

16、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和习惯行为,但在新的环境中,这些思想观念和习惯行为会有种种不适应,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从以往的观念和行为中寻找合理、积极、有益、健康的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循环往复,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二是自省性。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自觉的行为。教师反思是为了满足发展的欲望,因此教师反思是持续的,其动力来自教师内部。如果教师反思仅依靠外来动力而缺乏内驱力,仅靠别人对自己评头品足,而自己缺乏深刻的思考,不能积极反省自己,那么这种反思就是肤浅的,也是不会持久的。三是对比性。反思是一种对比,主要是教师自己跟自己的纵向比较,当然也有教师之间横向的比较。教师在反思中只有综合运用纵横向比较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立足自我,在同伴的关怀和帮助下得到某种启示而撕开思路,获得新的发展,荀子所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