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30733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与管理2010 年 11 月 20 日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因受母语的干 扰和影响, 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的交 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型英语。 由于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 二者在语法、 表达方 式、 文化背景、 思维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中 式英语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中 式英语也被看作中介语, 即指二语学习者按照自己的 规则系统, 创造出来的既含有母语特征, 又有目标语 特征的语言系统。 一、 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如前所述, 中式英语是不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一 种中介语, 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中国学生的中 式英语错

2、误主要归结于他们对英语词汇、 语法以及语 篇的误解和误用。 1.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中式英语事实上就是中国英语学习 者对英语词汇的错误使用, 主要有词汇冗余、 搭配不 当、 词性误用、 生搬硬套、 褒贬误用, 现分别举例如下: (1 ) 词汇冗余 比如,把书桌说成“writing desk” ;书房写成 “study room” ; 把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译成 “find a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类似的冗长中式英语 非常普遍, 而且不易被觉察, 甚至屡见于某些官方的 英文报刊杂志上。 (2 ) 搭配不当 词汇搭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比较难以掌握的地

3、 方, 受汉语的影响, 中式英语中便出现大量的搭配错 误。例如 “expensive price (昂贵的价格 ) ” 。另外, 有一 些完全根据汉语习惯、 逐字套用的中式英语, 其结果 更为可笑。 如把 “吃药” 说成 “eat medicine” 等等, 这些 情况需要极力避免。 (3 ) 词性误用 英语的抽象思维决定了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 词和介词而少用动词, 汉语的具体思维则使其多用动 词。比如, 要表达 “由于他没有注意安全规章, 所以导 致了一场机械事故” 时, 地道的英文是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

4、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 但我们中国学生经常写成 “As he didn t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he caused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 (4 ) 褒贬误用 某些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相 同或相近, 但其内涵却相去甚远。我们的英语学习者 如果没有意识到英语词汇和相应的汉语词汇的内涵 意义的差异, 就必然会产生褒贬误用的中式英语。因 此, 如果一位中国人要用英语 “busybody” 去赞扬一位 英美人士日理万机, 是个 “大忙人” , 就会引起别

5、人的 不悦, 因为该词在英文中指 “爱管闲事的人” , 有悖于 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传统, 是贬义用法。 2.句法层面 句法层面的错误比较典型地反映出英语和汉语 的思维差异, 可以说, 中式英语本质上是汉语对英语 学习者的负迁徙。在这一层面的中式英语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 英语是分析性的、 结构性的语言, 句与句之 间讲究形合; 而汉语是综合性的感性语言, 句与句之 间讲究意合。 遇到这类句子时, 他们会根据汉语习惯, 写 出 中 式 的 结 构 疏 散 的 句 子 “She was very weakened,she could hardly stand up.” 其次, 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

6、言, 句子的主题往往 就是句子的主语; 汉语却是主题显著的语言, 句子的 主语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题。 “I know your work is busy.”“Our earth is difficult to support so large 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吴蕙 112 population.”以及“Summer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 等都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3.语篇层面 由于受 “个人主义” 思维的影响, 英语的语篇一般 都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汉语则喜欢从整体出发, 语篇 往往从外围切入。因此, 英文的写

7、作往往要求观点鲜 明、 符合逻辑、 前后呼应, 三段式的文章盛行, 但是中 国学生很不习惯。 同样重要的是, 英语文化推崇用作者自己的语言 表达思想, 不喜欢陈词滥调。英语的行文强调用事实 说话, 陈述客观、 语气适中, 被动语态、 无主语句广泛 使用。而汉语则比较注重文章的格调, 倾向于表明立 场和态度, 行文相对比较主观, 语气较为强烈。 二、 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 1.通过英汉对比分析, 培养用英语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前文中所分析 的, 中式英语的产生, 主要是受汉语的负迁徙, 英汉对 比, 纷繁复杂, 许多学者都有著作论述。 笔者结合自己 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突出三个

8、方面的对比。 (1 )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形合” 主要依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 而 “意合” 主要凭借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所以, 英语句子结构 严密, 层次分明有序, 汉语句子则组织疏散, 结构简 练。把握好这一差异, 就能避免出现结构随意组合的 中式英语。 (2 ) 英语线性表达, 汉语螺旋式表达 由于英汉两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差异, 反应这 种差异的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自然不同。 英美人往往 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一般将主要内容放在开头或主 句中, 而我们中国人更习惯对事物进行铺垫、 渲染和 解释, 一般把主要内容置于句子末尾。假如不能认识 到这种差异, 中式英语是不可避免的。

9、 (3 ) 英语重理性分析思维, 汉语重感性综合思维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 英语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逻 辑性, 而汉语崇尚寓理于情、 情理合一, 其结果是英语 规避重复, 行文简洁客观, 较少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段, 汉语则多平衡、 对称结构, 多重复, 多用拟人手段。了 解并把握好这种差异,就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替换、 省 略等连接手段进行恰当的表达, 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 频度。 2.强化错误分析, 克服母语负迁徙 中式英语其实就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错误分析 理论的创导者 Corder 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建 立假设, 又不断推翻或更正、 完善假设的过程, 在这一 过程中, 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逐渐接

10、近目标语。Corder 指出错误分析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 对学习者的 语言错误进行系统分析后能帮助其了解距离目标语 还有多少差距; 第二, 错误分析为研究人员、 外语教师 提供证据和反馈, 说明语言学习应采用的方式、 策略 与程序。 第三, 错误是学习者不可避免的, 出错可以看 成是学习的手段, 是学生学习语言内化知识的外显反 应。 3.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仍然十分必要 中式英语的产生在本质上反应了学生的语言基 础知识薄弱, 即语音、 词汇和语法的欠缺。 没有扎实的 语言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 要避免 为教而教, 要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 通过加强语篇分析

11、来强化语法和词汇知识 的灵活运用。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千差万别, 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功能也是千变万化的。 教 学中可利用精读课, 结合语篇分析词义、 句意、 段落意 义等。 语篇分析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的语言 知识, 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 化。如前文所提到的篇章组织问题, 就应该在平时的 阅读中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3. 2 贾冠杰, 项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辨.外语与外语 教学研究, 1997. 3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要.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9. 4 Corder, S.PError Ana

12、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5 Ellis, 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6 JoanP.The Translator s Guide to Chinglish. 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 Press,2000. 7 James 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Beijing: Foreign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责任编辑陈国庆 ) 吴 蕙: 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1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