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1472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城市文脉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城市文脉就是他的基因。城市的文脉,指的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一切显性或隐性的东西。显性的东西形态包括人、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中的各种要素;隐性形态则是指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作为一个城市诞生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来的历史印记,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一个城市的魂,一个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

2、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文脉的集中体现。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就在重申“场所精神”概念的同时引入了“时间维度”,提醒人们关注城市建筑的历史延续和人文价值。在城市中,建筑形式转化为一个地点的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对事物的共同记忆,通过建筑语言的抽象化过程呈现出来,使记忆事件本身与都市建筑一起构成了场所精神,并成为都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积淀成为需要后人加以善待的历史文脉。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如果对于城市的文脉没有能够给予合理的继承与发展,就会出现文脉的断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筑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失语”现象: 忽略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再寻

3、求彼此间的统一,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反映;建筑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精神的阐释。基于此,建筑设计应从诸如“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走出来,去关注建筑在城市中设计开始的本源,去关注城市文脉,站在更广泛的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寻找具有真正创意的、显现城市生命活力的建筑答案。有学者给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好建筑”的六条标准:秩序和统一、表达、完整性、平面和剖面、细节、整合。这六条标准实际上就是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角度间接反映“文脉”。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本身也具有文牀,而它本身也是更大范围内的文脉的体

4、现。城市文脉的传承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更是要使城市充满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造出高品位的、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要。我们看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独有的中国传统特色正悄然逝去,越来越多的历史遗存,正在被同质化、工具化、平庸化,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城市文脉的延续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有删改)1.下列关于“城市文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及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留存的历史积淀,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并区别于其他城市。B.城市文脉是建筑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建筑,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传承历史或表现城市文化的角色。C.城市的景观、建

5、筑形式甚至市民生活都与城市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D.秩序和统一、表达、完整性、平面和剖面、细节、整合,“好建筑”的这六条标准实际上就是城市文脉的内涵。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阿尔多罗西在提出“场所精神”概念的同时引入了“时间维度”,提醒人们对城市建筑的历史延续和人文价值予以关注。B.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的阐释,使得建筑失去了文脉,无法成为城市的灵魂。C.城市文脉的延续是必需和重要的,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D.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站在更广泛的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

6、高度,关注设计开始的本源,从“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摆脱出来。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脉的传承并不是只为了怀旧,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保护文脉更需要保持传统文化底蕴,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环境。B.建筑成为一种创造孤独形象的游戏,是因为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反映。C.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应当具备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延续和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精神需要的人性化空间。D.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底蕴,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却是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清名梁晓声有段时期,子诚是我

7、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

8、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

9、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

10、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

11、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我不禁再次失语。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

12、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我之羞愧,因亦如此(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 “副县长”则是为了衬托徐阿婆的性格特点。B.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

13、有关方面对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C.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D.本篇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纯如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5.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4分)6.小说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

14、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

15、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7年10月凤凰网)材料二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时期年数泛滥、决堤次数泛滥、决堤均次魏晋南北朝3612每180年一次隋唐五代3798每47.3年一次北宋时期1618约20年一次金元时期2417每34年一次明朝27630约9年一次清朝26784约3年一次民国时期2544每年1.8次(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材料三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朱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