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16502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杀预防策略ppt44页(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杀预防策略,德兰修女获和平奖时 讲了这样几句话:,1、 饥饿并不单指没有食物, 而是指爱心的渴求; 2、 赤身、寒冷并不单指没有衣服, 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3、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要一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遗弃。,一、自杀预防概说,自杀率是一个国家人群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参照指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12 / 10万就是高自杀率的国家,而中国目前的自杀率是 23 / 10万。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 万人自杀死亡 、至少有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是第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在至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 自杀成为青少年(包

2、括大学生)第一死亡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自杀相关统计 各国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的比较,柳叶刀是英国一家著名的医学杂志,去年11月30日刊登在此刊上的一篇由费立鹏、杨功焕等完成的中国自杀的危险因素:一项全国性病例对照的心理解剖研究一文,首次对中国自杀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文章把中国自杀者的特征概括为:84%生活在乡村;35%从来没有上过学;62%服用农药或鼠药死亡;55%有血缘关系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63%有精神障碍;25%有过自杀未遂史;仅7%看过精神卫生专家。文章认为中国自杀死亡者的特征与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不同。,为何关注自杀问题?,首先,从个人角度看,自杀是对生命的自我毁灭,是

3、一个没有改正机会的错误。而一个已经成年、且饱受父母抚育之爱、深得国家培养之恩的人,却完全不懂珍惜、不思回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亲人带来的伤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断然弃世而去,这不论是因为心理的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的原因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以及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请记住,当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在时,无论你在其身上寄予了多少美好的希望,他们也都将如暴风雨中被吹落的花朵,只能落地成泥土,不能再生为果实因为死亡是生活的彻底毁灭!,其次,从家庭的角度看,自杀行为严重破坏家庭幸福并影响生活质量。自杀或自杀未遂者,会对其家人和周围的人造成巨大的影

4、响。一个自杀者,尤其当他是独生子女时,对于他的家人还有亲戚朋友,可能就会是全部,就是百分之百。一个人自杀身亡,对家庭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内心冲击和生活巨变,家人常常背负着内疚、自责和羞耻感,这成为他们漫长人生路途的心理包袱,使他们举步艰难。,第三,从单位的角度看,发生自杀事件,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还牵扯领导精力,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而且单位的声誉也受损。,最后,从社会的角度看,尽管自杀是一种个体行为,但自杀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国际上的研究表明:自杀者95%以上都有精神疾病。而在中

5、国,大多数精神卫生工作者所持的观点是,自杀并不主要是精神卫生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中国,精神病及社会压力都可能成为自杀的主因,大部分情况下,自杀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处理自杀事件不仅要大量消耗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总之,自杀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卫生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以期减少和控制自杀,这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提高公民的生活满意度不仅具有理论探索的意义同时具有实践指导的意义。,二、自杀概念及分类,自杀概念: 自杀是指任何旨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有计划的行动。 王登峰 “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个体故意损害甚至

6、毁灭自己生命的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 肖水源,自杀分类:,按动机分类: 利他型自杀 失意型自杀 自负型自杀 按性质分类: 仿自杀 决意自杀,按自杀结果分类: 企图自杀 未遂自杀 成功的自杀 按发展过程分类: 冲动型自杀 理智型自杀,自杀与仿自杀的区别: 项目 自杀 仿自杀,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 情绪性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 内疚、羞愧、激愤、烦躁或赌气等引起, 进程迅速、发展期短,呈突发性冲动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 激引起,而是由于自身长期的体验逐渐 萌发自杀倾向,一般进程缓慢,发展期 长,呈有计划、有准备。 (陈仲庚,1990),自杀者的心理状态,1、矛盾心态 2、偏差

7、认知 3、冲动行为 4、关系失调 5、死亡概念模糊,三、自杀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竞争激烈 预测的天灾人祸、家庭纠纷 成长环境不良、 压力过重 社会环境原因: 经济变动、环境改变 季节 、 宗教,自杀原因分析(二),精神病理学原因: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个人心理的原因: 性格扭曲 人际关系扭曲,中国每年都有大量人自杀或自杀未遂,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曹先生介绍, 自杀主要有八大危险因素: 抑郁程度重、 有自杀未遂史、 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 生命质量低、 慢性心理压力大、 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 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

8、、 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青少年自杀原因与特点,1、 长期的影响 由于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个体形成了不恰当的应激方式,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采用过激的方式来应对。 (1) 家庭环境 家长有自杀倾向。 家庭暴力。 家庭关系不和。 (2) 所属群体的影响 有一种集体性的自杀,也叫扩大性自杀。在别人的感染影响下,才产生了从众的自杀行为。 (3) 各种媒体的不当引导 各种媒体对自杀的不当态度,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自己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2、 激化性的事件 这一类的事件往往被看作是导致自杀行为的激化事件,自

9、杀者往往是在遇到这些事情后,产生挫折感、虚无感、绝望感,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1) 学业及工作的挫折与失败 (2) 失恋与情感中伤害 (3) 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自己出现过错产生报复心理,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对抗。 还有的是自己做出不当的行为受责罚后,出于逃避或羞愧而选择轻生。 (4) 经济、疾病等生活重大事件 这些重大事件给个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是他们感到无力应对,在绝望无奈中用结束生命来对抗这些痛苦。,3、 个人的性格特征 某些个体具有抑郁的、冲突的、极端的性格特点,这样一种性格的特点作为一种背景影响着随后处理问题的方式。在遇到激化性的事件时,个体长期而且相对稳定的气质与个性加上特定年龄

10、的心理特点,二者共同影响着个体对激化性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解释。其中一部分个体就更有可能通过自杀来消极地解决问题。,青年的心理矛盾与自杀(一),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生理上出现了急剧变化,同时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这种成人感与幼稚性的并存,使得他们身上同时体现着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和自卑。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导致心理崩溃,甚至出现

11、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青年的心理矛盾与自杀(一),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他们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了明显的矛盾性。在他们 的思维中再度出现了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青春期的少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所在。他们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而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与批评。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所以,常会有加倍的“负罪感”。这也是青少年自我伤害的重要因素

12、之一。许多自杀者会把他们的行动视为对那些他觉得在排斥他的人的一种惩罚,他们会沉溺于想象那些自己死后留给后人的哀伤和后悔之中。,很多大学生似乎特别容易产生自杀的动机,并且大学越大,越有声望,自杀的人越多。自杀率在大的大学里比在社区学院或其他地方院校中要高。在学校中对学业期望过高,社交方面的障碍造成的紧张以及在职业选择方面与自我价值的冲突等,使他们不能继续适应大学生活,满足他们对生活情境的期望。在美国,每年有大约一万个大学生有自杀的企图,而每年就有一千多人“成功”。 王登峰临床心理学,在大学,开学与学期结束时,自杀的人最多。女性有自杀企图的是男性的3倍,但男性“成功”的多。其中一半以上是跳楼, 此

13、外采用其他方法的有上吊、溺水等。 学生在心境(mood)和行为上的改变是可能自杀的一个重要征兆。特别表现为学生的抑郁和退缩,自我评价的明显降低,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变(肮脏)。这同时伴随着明显的对学习兴趣的丧失。他们经常不去上课而独居家中。这种痛苦经常会向别人诉说。大多数准备自杀的学生都留有遗嘱。,对于自杀,公众可能存在的误解 1、 自杀事件是没有先兆的 (错) (1) 语言与好朋友道别,在话语、文章、日记等方面表现出想死的念头,会和别人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 (2) 行为会有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将事情安排妥当,分发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整理和分配,由开朗变成退缩,服用一些药品,喝酒等

14、等。 (3) 环境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故和事件,我们在激化性事件中已出了一些。 (4) 外表睡眠与饮食状况变得紊乱,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有忧郁的征兆。,2、 说自杀的人是不会自杀的 (错)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在做出死亡这样的决定时,个体的心理是极为矛盾和犹豫的。他们也会依恋生命,会发出一些求救的信号。他们希望通过这种信号,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们给予帮助和指导。对这种信号决不能置之不理,否则,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3、 一般人永远不会想到要自杀 (错) 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调查显示,30%50%的学生和成年人都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比较健康的人这种念头会在自己的调节和环境

15、的积极帮助下即刻消失;而对于那些在缺乏爱护与支持环境中和个体,就很有可能将这种念头发展成为事实。,四、对自杀的科学认识,1.自杀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三阶段: 自杀意念形成阶段, 内心生死矛盾冲突阶段, 自杀行为选择阶段。注意捕捉预兆则可有效防范自杀。 2.谈论自杀的人也会自杀。谈论自杀也是自杀前的一种预兆、一种求救信号。80%的人自杀前向他人发过这类信号。 3.即使情绪好转,自杀危险一般在意念产生后三个月内仍然存在;,4. 一般人也会有自杀念头。椐国外的某调查资料,30% 50%的学生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意念。我国周达生1990 年的调查指出,大学生中12% 的人有过自杀意念。 5. 对有自杀危险的人应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使其得到充分的宣泄和疏导。 6. 青少年自杀不仅仅是学习问题,父母感情、个人感情因素往往是他们自杀的重要原因。,有自杀企图的人经常会有孤独感、自卑感以及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被排斥感并伴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失去自尊,以及羞耻感和失去所爱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l倒霉(haplessness)命运似乎专门与他们作对。一系列消极事件连续发生,而且似乎不可避免。这些事件可能都是偶发的,但却使个体产生倒霉感,包括受伤、丢失钱物、工作失败等。,2 无助(helplessness)处于孤独和个人困难之中时,无助感一般会相继而生。人们认为无法帮助自己的观念会削弱自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