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90781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课件:第二讲教育的概念(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教育的本质,“教”“育”两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教 :表示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代表经典(内容)。 :是个孩子,表示他在经典的原则下活动,必须认真受教。 :形似手举小棒,意示以提防孩子越轨时进行惩罚。 育 :是古文妇女的“女”字。 :是个孩子倒立,形似母腹中倒立的孩子。有人认为,这倒子 意为不顺不孝之子。,一、什么是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字源,在先秦的古籍中,“教”和“育”连用很少,大都是用一个“教”字来论述教育的事情。 在我国,将“教”和“育”二字连用的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

2、里的教育,与今天该词的含义已经接近了。 在西方,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发挥,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的本性,使之完善发展,英文education、德文erzichung等均源于此。,“教育”的字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 修身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传道谓之教中庸 以教国子弟。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教者,民之寒暑也。礼记乐记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精华,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 君有此教士三万人。管子小匡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修教三年。韩非子五蠹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3、择师而教。唐韩愈师说 以教吾子。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昨日蒙教。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国古代对教育的解释,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20世纪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

4、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认为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劳动。,西方对教育的解释,1、广义的教育 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

5、践活动。,教育的内涵,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产生于人类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是社会继承和延续、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同人类社会共始终的。,二、教育的本质属性,2.教育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教育之所以为人类所特有,是因为它是一种只有人才具有的意识活动;另外,教育是凭借语言文字为物质外壳来传递人类经验的,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且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这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6、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如果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地灌输。同样,如果片面地强调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教育”总是包含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认识这三种要素,一方面是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认识教育的形

7、态提供了思想基础。,三、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 凡是对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学校产生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学习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包括父母、老师和其他对个体施加过影响的人。,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

8、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可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四种成份。其中每一部分都能影响整个教育的效果。,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物质载体和工具。 教育媒体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指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等; 现代教育媒体即电子技术媒体,它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硬件是指各种教学机器,如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视机

9、、计算机等。软件是指已录制的载有教育信息的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它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也体现在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中,另外还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阅览室、校园等)中。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对象。不同时代、不同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有所不

10、同。,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教育环境是指在一个学校内部与教和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它主要包括相互依存的教育主体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

11、。,四、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 永恒性是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它是指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它和人类社会相伴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现象存在。,时代性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教育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各有特点,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便是教育的时代性。 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就在于它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相对于教育和整个社会关系而言的。虽然教育与整个社会

12、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有着自己独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历史继承性 每一历史阶段的教育总是在吸收前一阶段教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处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也有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关系。 现实的不平衡性 在一定时期以内,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之间存有不平衡,有时教育落后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有时又超前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社会中,超前性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即教育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对

13、社会的促进作用。,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而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 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出不同形态。,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 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 这种观点产生最早,广

14、泛存在于古代东西方社会生活中,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教育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旨,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西方:上帝造人、摩西十诫、诺亚方舟 东方:女娲造人 朱熹:“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复性”。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对人类及教育起源的认识也受到历史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利托尔诺(Letourneau)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Percy Nunn) 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 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中利托尔诺指出, 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在人的教育认为:生物的本能冲

15、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简评: 与神话起源说相比,生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一种进步。但将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差别,否定了人的社会性。况且从定义来看,将“人的教育”朔源于“动物的教育”,即“教育起源

16、于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主要观点: 在原始社会,儿童仅仅是凭借着对成人的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便习得了全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发源于儿童“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模仿”。,简评: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确实是教育的途径之一。但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社会性的关键作用。,4.劳动起源论 理论基础: 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学说 恩格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了“攀树的猿群”、 “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并将“正在形成中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渡时期视为“人类的童年”,这一时期人类已能利用天然的工具来从事简单的劳动,进而促进了自身的手、脑、语言、思维的发展,并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