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979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心理学角度看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 思政部心理教研室 心理咨询师 -蔡林,名人话“人际”,一个人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比尔盖茨(世界首富)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技术与创造,85%是靠人际关系。 卡耐基(世界人际关系专家)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爱因斯坦 人生最大的财富便是人脉关系,因为它能为你开启所需能力的每一道门,让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贡献社会。 安东尼罗宾(世界顶尖激励大师),建立人脉关系就是一个挖井的过程,付出的是一点点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哈维麦凯(

2、世界一流人脉关系大师) 销售就是不断地去找更多的人,以及销售给你找的人。 汤姆霍普金斯(世界一流销售训练大师) 销售领域里得到最高业绩的一个概念就是“摇钱树”概念。人脉销售就是一个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的过程。 博恩崔西(世界一流效率提升大师) “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这就是确立人脉关系的要谛。 原一平(日本推销之神)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汉扬雄法言君子 相逢一笑泯恩仇 。 鲁迅题三义塔,您的人际关系如何?,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指导语:本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做“是”(打)或“否”(打)回答。请你认真完成。然后参看后面的记分方法,对测验结果做出解释。 1关于自

3、己的烦恼有苦难言。 是 否 2和生人见面时感觉不自然。 是 否 3过分羡慕和妒忌别人。 是 否 4与异性交往太少。 是 否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是 否,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是 否 7时常伤害别人。 是 否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是 否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是 否 10极易受窘。 是 否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是 否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是 否,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是 否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是 否 15总是尽力使别人欣赏自己。 是 否 16暗自思慕异性。 是 否 17时常避免

4、表达自己的感受。 是 否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是 否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是 否 20瞧不起异性。 是 否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是 否,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是 否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是 否 24被异性瞧不起。 是 否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是 否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是 否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是 否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的相处。 是 否,如果总分在0-8分,说明受测者善于交谈,性格开朗,主动,关心别人,对周围朋友很好,愿意与他们在一起,彼此相处得不错。 如果总分在9-14分,说明受测者与朋友相处有一定的困扰,人缘

5、一般,与朋友的关系时好时坏,经常处于起伏变动之中。 如果总分在15-28分,说明受测者在与朋友相处时存在困扰。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受测者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适当地时候可以找相关人员进行咨询。,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较为稳定的心理关系。 (反映为心理距离的远近) 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与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沟通是动态表述,人际关系是静态表述。人际沟通决定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人际沟通中反映出

6、来。,二、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观察者第一次与对方接触时,根据对方的身体相貌及外显行为所得的综合性与评鉴性的判断。 有关心理学实验: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结果: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

7、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一)首因效应,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中大才子庞统准备效力东吴,面见孙权。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将其拒于门外。 后来庞统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刘备悲痛万分,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亲自为其挑选墓地,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二)人际交往中的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随着人际的交往深入,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

8、对深刻,最后的印象就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象,对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也称为“新颖效应”。,心理学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1957)用编撰的 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他编撰的文字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

9、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结果: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

10、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案例,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 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三)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印象形成中产生偏见的

11、一种心理现象,即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性地得出或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为“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正的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负的晕轮效应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心理学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

12、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普希金童话,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 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

13、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四)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所谓的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的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故事,某小学正在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有两个小男孩同时来到招生老师面前。他俩长相一样,父母的姓名也一样。招生老师不禁问道:“你们是双胞胎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老师大吃一惊,不是双胞胎怎么会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 两个学生说:“我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在心理学上,这种定型化效应被称为心理定势。为什么老师一见到两个酷似的小

14、孩,就马上想到他们是双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呢?原因就在于他习惯了一种常规型思维,因为常规型思维方式会让人的思维产生一种惯性,这种惯性还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影响人的活动,这就是心理定势。,(五)人际交往中的仰巴脚效应,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他准备要测试的对象: 在第一段录像里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面取得了很辉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的态度非常自然,谈吐不俗,表现得非常有自信,没有一点羞涩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现,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第二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

15、不过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羞涩,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表现得非常紧张,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还将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第三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两位成功人士那样有着不俗的成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不太紧张,但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发言,一点也不出彩; 第四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第二段录像中一样,他也把身边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当教授向他的测试对象放完这四段录像,让他们从上面的这四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选出一位他们最不喜欢的。 您们想知道测试的结果吗?,结果 最不受测试者们喜欢的当然是第四段录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奇怪的是,测试者们最喜欢的不是第一段录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结论分析 从这个实验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学里著名的“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就是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的人来说,一些微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