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794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甄别与干预,第二节 品行问题的甄别与干预,本节提要(重点),一、偷窃 二、攻击行为 三、外逃 四、撒谎 五、对立违抗,什么是品行问题?,品行问题指的是六个月内持续存在违背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而品行障碍是见于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一种危险障碍。 品行问题可以看作是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进一步发展,严重的品行问题称之为品行障碍。,一、偷窃 引导案例:,阿明上小学二年级,家里经济状况很好,父母给他添置各种学习用品,零花钱给得非常充足。最初,他的文具盒里经常会多出橡皮、卷笔刀等文具,妈妈问他哪里来,他总是说:“路上捡的。”“自己用零花钱买的。”次数多了,父母也就没

2、有在意,觉得自家经济状况这么好,孩子不可能因为缺钱而去偷文具。以后,阿明的文具袋或书包里多出一些玩具、本子或书籍什么,妈妈也懒得过问。直到有一天,阿明的父母被班主任“请到了”学校,一同处理大明到教师办公室里偷手机的事情,这才引起了阿明家长的注意。但为了保全儿子的自尊,阿明的妈妈请求老师不要公开这件事,并退还了儿子所偷的手机。后来,阿明又出现了好几次类似的事情,妈妈总是捂着、盖着,总是不能采取有效的正面教育。直到最后,阿明到数码市场玩耍,趁人不备,偷走了一个价值两千多元的游戏机。最后,市场管理员调取了监控录像,报警抓到了阿明,面对此景,阿明的母亲放声痛哭,不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贼心越来越大,拿摸行

3、为越来越没有控制?,(一)小学生偷窃行为分析,在幼儿阶段,由于儿童还没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我意识,缺乏物的所有权的概念,无法分清“我的”、“别人的”,经常将别人的东西随意取拿,这当然不能算偷。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加上自控能力的增强,学龄儿童能够形成物权的自我意识,知道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占有他人的东西。,有的小学生物质欲望强烈,父母无法满足或难以抗拒外界诱惑时,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偷拿他人的钱、财、物。偶尔不当的行为,如果没有被发现,小学生就会反复地实施这种行为。最初偷摸时,小学生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一方面知道这种行为不光彩,如果被发现就会遭到责罚,因而内心极度紧张和不

4、安;另一方面无力抗拒物质诱惑,不能自我约束。在得手后,感觉来得容易,多次强化后,形成了“不偷难受,偷了就轻松了”的惯偷心理。,(二)小学生偷窃行为的教育对策,初次出现偷摸行为,教育者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态度严肃地向小学生讲明这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行为问题,有的家长出于面子观念,不愿意公开地、正面教育小学生,反而以“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借口来搪塞,错失了教育良机,致使小学生积习难改,越偷越厉害。 当然,教育者在教育有偷窃习惯的小学生时,也要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既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可再犯;另一方面,要注意方法,不可挖苦讽刺,暴力相向,导致小学生自尊心受损而自暴自弃。 此外,家

5、长也要满足孩子正当的物质需求,避免小学生因为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不得不求助于“偷窃”的下策。,教育者还要识别一种特殊的偷窃行为“偷窃癖”,症状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但偷窃不是为了占有物品的价值,而是将这些东西随意丢弃、毁损或暗送回失主。 这种偷窃,目的是体验偷窃过程中,情绪由极端紧张到情绪完全放松的过程,间隔一段时间后,就会再度出现偷窃的欲望。对患有偷窃癖的个体来说,偷窃是一种无法克制的强迫冲动型障碍,他们经常偷窃一些不值钱的物品,就是为了体验情绪的极端变化。 对有偷窃癖的小学生,教育者需要提高认识,将他们送到专业心理咨询人员那里,接受厌恶治疗和系统脱敏等方法。,二、攻击行为 引导

6、案例:,六年级的小刚同学平时表现很好,爱学习,对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有礼貌,劳动积极,也爱帮助他人,但就是有个难以克服的弱点心胸狭窄,一发火就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经常毁坏公物或与同学发生激烈的打斗。新班主任做过记录,发现短短四个月内,小刚就踢破了两张凳子,摔坏了一个水桶,还和同学发生了5次大的肢体冲突。起因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别人过路时碰撞了他的肩膀,或者是同桌不小心甩了几滴墨水在他的作业本每次,小刚都不依不饶,大打出手,有时他用弹弓射击别人,有时用脚猛踢同学的腹部,有时乱抓乱挠,直到双方都挂彩了也不肯松手。虽然多次受到学校处分,但小刚总是难以学会克制自己,一旦怒火中烧,他就失去理智,对别人

7、大打出手,同学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打架王”。,(一)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攻击行为,又叫侵犯行为,在小学校园里经常出现,这是一种故意施加无正当理由的伤害行为,包括躯体伤害和口头攻击。男生卷入攻击中的人数比例总体上高于女生,女生受欺负的人数要多于男生。 攻击行为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攻击的小学生因为受到身心的损害,产生焦虑、抑郁、失眠、食欲差、心神不宁、注意力涣散、旷课、逃学、成绩下降等不良的后果。而攻击者则发展了错误的社会规范和失范的行为模式,在他们看来,“只要敢打,任何事情都可以我说了算。”“谁厉害,谁就是大哥。”这就为日后的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奠定了基础。,有关攻击

8、行为的研究,导致攻击的行为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个体目标受到挫折,就容易引起攻击行为,“挫折-侵犯”理论可以解释小学生在遭遇负性事件后,容易将攻击指向外部,经常打砸公物和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来宣泄情绪。 另有学者提出了“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对参与学校竞争而遭到挫折与失败的一种反应。 还有学者从受攻击者身上寻找原因,提出了“外部特异性假设”,认为具有某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异地方言)的学生容易受到欺负。 Smith & Boulton认为,欺负他人的小学生尽管对社会事件不缺乏信息加工技能,但他们对社会事件有着与人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例如,他们将操场看作是“粗暴的

9、地方”,“为了避免被人欺负,就必须支配或奴役他人”。,有关攻击行为的研究,从心理理论的角度看,欺负他人的小学生首领,在“心理能力”上得高分,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的把握,能较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却喜欢给别人制造痛苦,缺乏移情能力。 国内有关研究表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发生,与小学生的消极自我概念、缺乏必要的人际冲突解决技能有关。特别是人际关系自我、身体自我、情绪自我等因子,对于学生欺负行为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教育对策,干预小学生的攻击行为,要重视学校管理和心理辅导。 (1) 学校要注意排查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特别是对女生的攻击行为、团体攻击行为; (2) 要严格校园管理

10、,明确校规、加强对操场、教室、宿舍、卫生间等容易诱发攻击行为的场地的管理,教师和管理者要随时留意小学生的异常举动; (3) 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进行小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解决的策略训练、自我管理训练、提升自我概念训练、情绪识别和管理训练等; (4) 加强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呼吁消除同伴攻击,建立起和谐的人际环境; (5) 对有攻击性的小学生开展个别辅导,通过击打橡皮人、跑长跑等活动宣泄过剩的负面情绪和精力,然后对其开展认知领悟、角色互换、移情训练等咨询技术,促使其改掉攻击行为。,三、外逃行为 引导案例:,小薇,女,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某天,她离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张纸条放在家里的饭桌

11、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对不起,我让你们失望了,我忍受不了了,我走了小薇。”与小薇一起出走的,还有同班的另外4名五年年级学生。出走前,这些孩子用书包装走了其中一人家里的1700元硬币,重约20斤!这些孩子在外游荡了两天后,打算买票到北京去游长城。在汽车站,警察将他们截留住并送回了家。小薇的父母已经两天没合眼了,神情疲惫的爸爸气得想要揍她,被小薇的妈妈一把拦住了。事实上,小薇已经不是第一次离家出走了。第一次是因为上课违反纪律,老师给家长打了电话,小薇害怕被责罚,在学校的操场上独自过了一夜。第二次是因为父母吵架,让她觉得内心很压抑,于是跑到郊区去散心,幸好遇到了好心的农家,收养她几日。最近这

12、次是因为数学考试只得了27分,害怕父母下班回家后自己挨打,小薇就联合了4个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决定出去闯荡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群女孩临走前写下“出走计划”,声称将赚钱炒股买房子,发财后衣锦还乡,以此向父母“示威”。,(一)小学生外逃行为的心理分析,外逃是一种因为小学生拒绝学校和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由于逃学和离家出走,可能会导致被拐或误入犯罪团伙等严重后果,致使此类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小学生外逃: 一是家庭破裂或缺少温暖,小学生体验不到家庭的支持和幸福,需要在家外寻找感情的寄托; 二是遭遇严重的负性事件,教师或家长对小学生的错误不宽容,给予严厉的惩罚,如羞辱、打骂或

13、是责罚,导致小学生情感受挫而心生逃避之意; 三是缺少同伴友谊,受到一些不良团伙的诱惑,小学生沉溺于一些成瘾的活动如上网、玩游戏机等,以至于无心回家或上学; 四是小学生的个性缺陷,部分小学生由于受到娇宠,形成了了任性、懒惰、敏感、责任心差等性格弱点,稍遇挫折,就想着放任自流,通过离家出走来逃避学习的责任。,(二)小学生外逃行为的教育对策,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 (1) 要注意维护家庭的和谐,让小学生能够从家庭里得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能够找到支持系统; (2) 要注意锻炼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要过于娇宠,让小学生形成责任感和一定耐受挫折能力; (3) 要科学教育小学生,要尊重和爱护儿童,既不姑息错误,

14、又能合理地处理,避免使用体罚、辱骂的方式来刺激小学生的自尊。,对于外逃成性,难以归家的小学生,家长和教师不要过于着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给予系统的帮助:,(1) 对小学生的出走行为给予理解。教育者先向出走的小学生表明态度,每个人都有想去外面闯荡的愿望,只要他们能够顺利返回,绝不给予任何惩罚,目的是化解小学生对教育者的敌意。如果小学生暂时不愿意回来,允许他们在可靠的亲友中暂住一段时间,再寻找机会将他们接回; (2) 与小学生敞开心扉,深度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寻找导致他们外逃的真正原因; (3) 对小学生出走的危机和成因分析,让他们了解出走的危害,避免下一次的出逃; (4) 尽量消除环境中的

15、不利因素,切断引发小学生外逃的可能性。如果孩子游戏成瘾,家长要带他们去专门的机构戒除网瘾。如果孩子学习困难,家长和老师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学习帮助; (5) 与开展多部门联动,建立外逃流浪小学生的收留中心,在其中要设立心理辅导服务,防治外逃小学生卷入各种不良社会团伙或导致了身心伤害等恶性事件。,四、撒谎行为 引导案例:,小爱,女,四年级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舞蹈,是校舞蹈队的主要成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演出,舞姿优美。父母均为机关干部,文化程度较高。对小爱要求很严,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小爱虽然舞蹈跳得好,但她的智力只属于中等水平,学习为中下水平,最近多次发现其有说谎行为。看到别的同学的风筝

16、漂亮,就说自己家有一个更漂亮的风筝。做了错事从来不肯承认的,不管是大错还是小错,不管是面对家长还是面对学校老师,他总要编各种各样的谎言来掩饰过失,而且年龄渐长,她的谎话也越编越顺溜,简直是到了张口就来的地步,而且没一句真的,让人极为头疼。家庭作业没写,却说忘记放在家里了;身上带钱明明是为了买零食,却说为了买学习用品;让她带口信让父母打电话给老师,却说家里电话坏了老师告状说这孩子品德是否有问题,让家长加强管教。,(一)小学生撒谎行为的心理分析,过失撒谎 VS 有意撒谎 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小学生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由于其行为具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常常被教师、同学或父母看做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品行问题而受到谴责。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给予矫正,很容易形成不诚实的性格。有时,教育者会简单地认为是这是“跟坏孩子学的”,实际上,小学生撒谎,可以分为“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两种。,过失撒谎,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一、二年级同学身上。这种撒谎大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时是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有的是为了好玩,常常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