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脱疽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80815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 脱疽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医外科学— 脱疽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医外科学— 脱疽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医外科学— 脱疽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医外科学— 脱疽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 脱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 脱疽(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脱 疽,脱疽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为“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疼痛或麻木,继则疼痛加重,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临床特点,在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脱疽”一名首载于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卷第四 。,古籍寻踪,分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本 节 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周围动静脉的慢性、持续进展性炎症和闭塞性病变。

2、 具有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特征。 主要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为主,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由素体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外受寒冷,寒湿之邪侵袭肢体,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而发病。 西医认为本病确切的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吸烟、寒冷、外伤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的男性多见。常一侧下肢发瘫,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可有受冷、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 二期(营养障碍期) 三期(坏死期) 坏疽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可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

3、疽发展至踝关节及踝关节以上。 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病情加重,治愈后易复发。,临床表现,肢体的位置试验、皮温测定、超声多普勒、肢体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了解动脉血管阻塞的部位和程度。,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女均可发生;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病变常位于大、中动脉;x线检查显示动脉有钙化斑。 糖尿病性坏疽有糖尿病病史及其临床表现,检查可见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肢体出现坏疽常呈湿性。 肢端动脉痉挛痛(雷诺病)患者多系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后出现阵发性两手

4、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雷诺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很少发生溃疡及坏疽。 动脉栓塞发病急,进展快;常见血压下降,甚或休克;有心脏病、心脏手术、心房纤颤等血栓来源的发病基础,阻塞段面较高;出现肢体疼痛、苍白、麻痹、感觉异常、无脉的特征。,鉴别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外治,内治,其他疗法,西药等,寒湿阻络证 血脉瘀阻证 热毒蕴结证 热毒伤阴证 气血两虚证,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常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以改善肢体血运,建立侧支循环。,冬季室外工作者,应采取保暖防护措施。患病后应注意肢体保理。 避免外伤。 患者应严禁吸烟。 非坏疽感染期可进行患肢锻炼,促使侧支循环

5、建立。如采用Buerger运动并使患者平卧,先抬高患肢45以上,维持12min,再在床边下垂23min,然后放置水平位2min,并作足部旋转、伸屈活动20min每日数次。,预防与调护,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由于大中动脉硬化、内膜出现斑块,从而并发动脉狭窄,闭塞,导致下肢慢性缺血改变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下肢的大、中动脉,临床以下肢慢性缺血性改变为主。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特点,外科正宗中记载的脱疽与本病极为相似。如“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

6、,故手足乃五脏肢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侵漫,相传五指,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其秽异香难解”。,古籍寻踪,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密切关系。 老年之体,肾气已衰,脾胃亦弱,饮食情志失调,脾胃更伤,不能化生精微;湿滞中焦,若久而不复痰浊由此而生。 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血脉瘀塞,不通则痛。血脉瘀塞,且气血化生不足,则足失所养,因而出现间歇性跛行。 久则瘀而化热,热胜肉腐,产生趾、足或小腿溃疡和坏疽。,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生与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浸润、血流动

7、力学异常有关。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是其发病高危因素。,病因病机,多发于45岁以上老年人,常有高血脂、高血压和其他脏器的动脉硬化病史,病变常累及大、中动脉。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患肢肤色苍白、发凉、麻木、沉重无力、酸胀、刺痛、烧灼感和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肢足趾、足部或小腿出现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很快足趾、足都出现青紫斑片或血性大疱,疼痛更剧烈,继则发生坏疽、溃疡,约2周后出现分界线,形成典型的干性坏疽。,临床表现,血糖、血脂升高,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眼底动脉硬化,并配合超声多普勒、动脉造影等检查加以诊断。,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1020岁女性;病变主

8、要累及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及分支,起病缓慢,多伴风湿症状。检查显示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免疫球蛋白升高,动脉造影可见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开口处狭窄或阻塞。,鉴别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内治,痰浊瘀阻证 热毒蕴结证 脾肾阳虚证,中医药辨证论治同时,积极应用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参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保护肢体,避免外伤及寒冷,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鞋袜宜宽松舒适。 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肥甘厚味。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预防与调护,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肢体大中小动脉和微血管病变,并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肢端缺血、缺氧、甚至坏疽,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

9、主要原因。,中医古籍中对此多有论述,如宋代卫生家宝记载:“消渴病人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元代丹溪心法则详细记载了消渴病脱疽的临床症状,指出“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未发疽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口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犹如煮熟红枣,黑气蔓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犹如汤泼火燃。”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曾记载消渴病并发下肢坏疽的案例,“一男,因服药后作渴,左足大趾患疽,色紫不痛。若黑若紫即不治。”,古籍寻踪,本病是在消渴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发生肢端坏死,高血糖是基础,血管神经

10、病变是关键,感染是诱因。,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糖尿病病史多在5lO年以上。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患肢肤色苍白、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肢足趾、足部或小腿出现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同时伴皮肤干燥、无汗,皮肤及肌肉萎缩,肢体感觉减弱或消失,很快足趾、足部出现青紫,疼痛更剧烈,继则发生坏疽、溃疡。 临床有湿性坏疽、干性坏疽、混合型坏疽3种。,临床表现,根据病情临床上常将糖尿病性坏疽进行下列分级: O级:无开放性病变,明显供血不足; I级:浅表溃疡,可由水疱或其他损伤所致,或自发产生; 级:溃疡深达肌腱、韧带、骨关节; 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

11、成; 级:足趾及和(或)部分足坏疽; V级:全足坏疽。,临床表现,测定血糖、血脂、尿糖、血液黏度,检查肌电图及血流动力学,并配合超声多普勒、动脉造影等检查加以诊断。,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辨证论治,内治,瘀血阻滞证 热毒蕴结证 气阴两虚证,中医药辨证论治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和防治感染。参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高血糖症。其他参考“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预防与调护,患肢末端出现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每步行5001000m路程,即觉患肢小腿和足底酸胀疼痛而出现跛行,体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如再步行相近路程,又可出现患肢酸胀疼痛而跛行,随着病情的加

12、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淡或灰,患足可出现出汗减少,指(趾)甲生长缓慢,皮肤温度略低于健侧。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可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一期(局部缺血期),(图),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睡,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肢营养障碍征象加重,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脱屑,汗毛脱落,足不出汗,指(趾)甲肥厚变形生长缓慢,皮色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二期(营养障碍期),(图),二期症状继续加重,指(趾)可出现紫红肿胀,发生溃疡或坏疽、或指(趾)干瘪紫黑而发生干性坏疽

13、。坏疽可先为一指(趾)或数指(趾),逐渐向近端蔓延,溃疡可扩大加剧,引起剧烈疼痛,持续发热。经治疗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可局限。若坏疽继续发展至足背及踝部以上,周围红肿、发热,剧痛难以控制,且持续时间较长者,患者可出现乏力倦怠,纳少,口干,重者可出现壮热神昏,形体消瘦等症状。指(趾)坏疽局限后,坏死组织疮面久之也可愈合。,三期(坏死期),(图),证候: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坠胀疼痛,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遇冷痛剧。肤色苍白,触之发凉,肤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 方药:阳和汤加减。,寒湿阻络证,证候:患趾(指)坠胀疼痛加重,夜难入寐,步履沉重乏力,活动

14、艰难;患趾(指)肤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时更甚,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肤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血脉瘀阻证,证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肤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肉色不鲜,甚则五趾(指)相传、波及足背;伴有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清热加连翘、黄柏、黄芩;利湿加防己、茯苓、泽泻、赤小豆;活血加丹参、赤芍、川芎。,热毒蕴结证,证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

15、)多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方药:顾步汤加减。,热毒伤阴证,证候: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舌淡胖,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或用毛披树根(毛冬青)100g,水煎,待温后浸泡患肢,每日1次;也可选用当归15 g,桑枝30 g,威灵仙15 g,苏木30 g,水煎熏洗,每日1次;或用附子、干姜、吴茱萸等分研粉,蜜调,敷于患肢涌泉穴。 已溃:溃疡面积小者,可用毛披树根煎水浸泡后,外敷生肌玉红膏

16、保护伤口;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用“蚕食”方式清除坏死组织。,外治,(1 )根据病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扩血管药物、前列腺素制剂,坏疽期合并感染者应配合应用有效抗生素。 (2)剧烈疼痛处理:可选用镇痛药中的缓释制剂口服或外敷,或持续硬膜外麻醉等方法。也可用中药麻醉制剂,如中麻1号等。 (3)单方验方:毛冬青100200 g,煎水400ml,分2次日服,每日1次。复方丹参注射液24 ml肌内注射,每日12次。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肌内注射,加入10葡萄糖500m1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其他疗法,(4)针灸:取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每日1次。 (5)手术:根据病情轻重,可选择坏死组织清除术、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和截肢术清除坏死组织,尽可能地保留肢体功能;也可采用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和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大网膜移植术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