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914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与幼儿教育,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包括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培训等。狭义指学校情境中的教育。,2、幼儿教育: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和非幼儿园教育。 最典型形式-幼儿园教育,二、研究对象,(一)研究幼儿心理的形成与规律 (二)研究如何应用规律,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解释幼儿心理规律 2.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学原则。,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一、幼儿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进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主要包括: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综合创造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来揭示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发展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幼儿的心理更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三)实践性原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研究成果要接受实践检验、服务于实践。,(四)综合创造性原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立足于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或盲从潮流。 (创新是衡量和评

3、价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教育性原则 任何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都不能出于研究的目的而有意地对幼儿的身心造成短期或长期的不良影响。,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比如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等。鉴于幼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特点,主要学习较为实用的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 (一)观察法 1.含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然后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被观察者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种方法。,2.作用: 第一,有助于教师,

4、深入地了解幼儿,进而客观的评价幼儿。 第二,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3.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4.有效观察的条件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 (2)做好观察记录 (3)消除观察误差,5.几种基本的观察形势 (1)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指选取意见最短的个别事件进行完整的记录。 (2)时间取样 时间取样是指依据观察的目的,对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3)事件取样 事件取样是指对要考察的特定性为、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即等待所选定的行为出现时才做记录,不受时间的限制。 (4)核查表 核查表即实现设计好的简便

5、易行的记录表单,观察者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时,就在相应的栏目。,表1-1 幼儿相互影响的核查表,(二)作品分析法,1.含义: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 2.作用: (1)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2)基于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者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 3.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幼儿参与,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学习的定义,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

6、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二、学习的种类,(一)从学习的内容来分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认知操作) 3、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二、学习的种类,(二)从学习的方式来分: 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四、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一)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 1、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2、能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倍加丰富。 3、是以语言交际为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二)幼儿学习学习的主要特点 1、活动游戏性 2、直观操作性 3、指导模仿性,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

7、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刺激反应(理论)即SR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RS(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观点主张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条 件 作 用 前,无条件刺激 (食物),无条件反应(UCR) (唾液分泌),条件刺激 (铃声),引起注意但无唾液分 泌反应,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 (食物),无条件反应 (唾液分泌),条件刺激 (铃声),条件反应 (唾液分泌),(多次重复) 条 件 作 用 中,条件作用后,

8、1,2,3,4,巴甫洛夫认为,由于铃声与食物相联系,狗听到铃声便会联想起食物,铃声也就成为食物的信号刺激。这种联想的建立实际上是学习得来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斯金纳认为: 操作反应之后所得到的食物刺激是决定 反应能否建立的关键。 强化物: 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强化与惩罚,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正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惩罚: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操作性条件反射也称为强化理论,理论认为: 幼儿的各种学习行为的形成都基于外界的强化或鼓励

9、。 典型的强化物: 食物、糖果、玩具、小红花等物质以及言语表扬、鼓励、社会认可等。,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区别,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1)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 (2)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 (1)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一般认为是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促使机体操作动作的。 (2)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

10、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顿悟学习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 主要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是在已有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观点:认为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三、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注意 保持 复现 动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即

11、个体主动建构和重构知识经验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习新知识经验时,个体已有的知识、信念、个性、情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 强调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个体自主、自愿参与的,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并与其他人相互合作的一种活动。,第三章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第一节 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一、运动技能及其分类 1、含义 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分类 A、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 B、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C、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D、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

12、动技能。,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1、促进认知发展 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第二节 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一、粗放型运动技能发展 二、细微型运动技能发展,第三节 幼儿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一、定向阶段 二、模仿阶段 三、整合阶段 四、熟练阶段 一二阶段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做出所看到的动作); 二三阶段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个别动作一体化); 三四阶段动作协调准确(完善化、自动化),第四节 促进动作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一、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 二、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采取有效

13、的教学方法。,(一)示范与讲解 (二)练习 (三)及时反馈与强化 (四)设计并选用适宜的体育游戏的方法,第四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第一节 认知能力与智育,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智力(智慧、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质,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一、认知、智力与能力,二、认知、智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一)认知与知识的关系 (二)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三)能力与知识、

14、技能的关系,三、智育,智育的目标: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一)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生理成熟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智育的必要性,3、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对幼儿进行智育,(二)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1、智育有助于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2、智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智力,3、智育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具体认知能力 1、社会领域方面 2、科学领域方面 3、语言领域方面,第三节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从知识

15、的掌握入手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这是最佳途径。 一、知识的领会 (一)感性认识阶段 1. 充分运用直观形式,形成感性认识 2. 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 3. 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理解能力 (二)理性认识阶段 1. 孤立地理解具体事物 2. 对事物的理解主要靠具体事物的表象 3. 对事物理解多属于直接理解,二、知识的巩固 1.知识的识记 识记的目的性及自觉程度 识记方法的运用程度 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识记材料的内容特性 2.知识的保持 3.知识的再认和回忆 三、知识的应用 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第四节 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 培养幼儿注意力 培养

16、幼儿记忆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第五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一) 社会规范的含义 (二) 社会规范的意义与作用 1.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是非观 2.有助于幼儿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3.有助于幼儿将来健全人格的构建,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的接受 外部规则转化为内部行为准则 行为要求转化为行为需要 (二)品德 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1、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 2、尊敬家人,带人热情有礼貌 3、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 4、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1、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 2、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 3、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 4、与任务相关的规范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