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54499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ppt-中国书法艺术欣赏(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书法艺术欣赏,陆机,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 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 平复帖凡九行,上有宋徽宗赵佶泥金题签和“宣和”、“政和”二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容只是陆机问候友人的平常手札。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古代法书典籍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当代书家启功先生在其启功论稿中对此帖注有释文。,陆机 平复帖,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

2、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 历来评述甚多。宋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这些评论或许有牵强附会之感,但若是怀素、杨凝式当真见到,也确会为之动情。董其昌赞云“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平复帖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已故书法家张伯驹先生,1937年末

3、,他不惜倾家荡产,花巨金从溥心畲手中购回此帖,后历经艰险,悉心保管,才使她未流失海外。1949年以后,张先生又将这件稀世珍宝献给了国家。,张芝 草书帖,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

4、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张芝 二月八日帖,张芝 冠军帖,张芝 今欲归帖,张芝 秋凉帖,张芝 终年帖之一,张芝 终年帖之二,卫夫人 名姬帖,卫铄(二七二年三四九处),东晋女书法家。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卫夫人。工书,隶书尤美善,师锺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师于她。,钟繇 宣示表,钟繇,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或作许昌人。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亭东武侯。魏初

5、任相,明帝时迁太太傅,卒谥成侯。书学曹喜、刘德升、蔡邕。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 宣示表 故宫博物院藏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

6、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

7、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王羲之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天下第一行书,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8、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寒切帖,王羲之 孔侍中帖,王羲之 频有哀帖,王羲之 丧乱帖,王羲之 十七帖,王羲之 小楷乐毅论,王羲之 姨母帖,王羲之 远宦帖,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王羲之 行穰帖,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

9、,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

10、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

11、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 藏首都博物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

12、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王献之 鸭头丸帖,王献之 东山帖,王献之 忽动帖,王献之 廿九日帖,王献之 十二月帖,王献之 送梨帖,王献之 委曲帖,王献之 中秋帖,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东晋王氏一族。 祖父王导、父王恰均精于书法,“书圣”王羲之是其堂叔。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王珣,他的墨迹自然倍受重视,何况他的伯远帖是东晋时十分难得的名人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13、 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那种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联的。董其昌称之为“尤物”,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这么评价 伯远帖:“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的确,伯远帖为我们提供了“直入晋室”,“书追二王”的途径,它的笔法、结体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过更瘦硬、开张,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赞云:“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王珣 伯远帖,清高宗弘历把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笔者按:后二者非真迹,为描摹本)定为“三希帖”。 他还在伯远帖上题跋褒扬,于空白处补绘树石。 弘历还以“三希”为名, 编刻大型法书丛帖,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