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251601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饶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实验班)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B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C雅典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 D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2有学者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本意是希望对赎罪券的效能进行神学辩论,在基督教会的作用和个人虔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举起反对教皇的大旗。然而,他的观点和做法显然道出了对罗马教廷和赎

2、罪券不满的德国人的心声。这表明()A反对教会腐败统治是其改革初衷 B路德的改革主张未脱离宗教范畴C德意志的民族国家意识初步形成 D“因信称义”主张得到广泛认同3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财富是上帝私有的,创造财富是在帮上帝管理财产,人承担了管家或者说基金经理的角色。韦伯的观点()A体现了“因信称义”思想 B挑战了教皇的权威C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D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4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3、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A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

4、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C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7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8 表1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1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

5、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9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 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10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A 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

6、.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111971年,有位美国学者所说:“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因怕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导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步。”这主要表明()A美苏关系缓和具有战略意义 B美苏军备竞赛负担沉重C中美关系改善影响较为明显 D苏联力图破坏中美关系12列宁评论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不能防止”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A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B1861年一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

7、和阶级条件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13图5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图5 A苏维埃政权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C农业集体化完成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14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15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

8、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61938年隶属于日军华中荻洲部队的某日本兵在书信中写道:“二月六日我中队在警备中,附近有近万名残余敌人。可怜的是当地老百姓,因为接到全部杀光的命令,虽然我们对小孩子多少抱有一丝同情,但含着眼泪,一起杀掉的也不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残余敌

9、人最可能是 B.对小孩子的同情是对战争的美化C是日军“三光”政策的见证 D可作为研究侵华日军军情的史料17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18日俄战争期间,买办出身的清朝工部侍郎盛宣怀邀请英、美、法、德代表,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1910年,清政府降旨派盛宣怀任该会会长。盛上任后,将“

10、中国红十字会”易名为“大清红十字会”。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被列强掌控 B买办成为左右清廷的新政治力量C满清贵族已经无力控制政局 D大清红十字会官办色彩浓厚191902年4月,梁启超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说:“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这说明()A 梁启超转向革命立场 B.日本仍是中国学习首选对象C.梁启超主张排满建国 D.民族主义开始引领中国革命20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

11、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 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21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22马克思指出:“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

12、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下列项中不属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典型途径的是()A推销国债,提高赋税 B商业战争,武力征服C贩卖奴隶,掠夺殖民地 D血腥屠戮,资本输出231937年7月日军控制了平津,轰炸并占领了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此后半年,日军又相继对中国多数高校实施轰炸。对此,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维持正常教育”之策,号召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务必镇静”。这说明,国民政府()A不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B对战局形势仍抱幻想C不主张大量高校内迁 D拟定了应对日本之策24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一年后,英国代表璞鼎查认为“在中国的某些高级官员中又逐步地恢复了那种对外国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