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251598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3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南昌十中南昌十中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 注注 意意 事事 项: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 IS 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 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 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

2、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323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 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 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 “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

3、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 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 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 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 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 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

4、能是畸形的。孟子 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 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 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 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 2 -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 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 我们的“义利

5、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 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 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 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 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 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

6、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 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 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 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 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7、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 “重义轻利”。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 盾时,应该舍“利”。 C.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 与利的支点。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 求大利的道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

8、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 义为先。 - 3 - C.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 供了例证。 D. 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 越淡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现代

9、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4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6 题。 两个人的历史 余 华 一九三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 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

10、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 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年十 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 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 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 望出门的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 “我想去延安。 ”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 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

11、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她重 现了一九三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 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一笑,说:“你的梦 和我的梦不一样。 ” 一九五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 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英姿 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 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

12、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 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 “你就是这样回来的。 ”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 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 ”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口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 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 4 -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 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向兰 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

13、了一声。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 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 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兰花 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眼睛, 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 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谭博问: “你有这样的梦吗?” “我没有。 ”

14、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时代的生活、梦想,既是两个人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段特定时 代历史的缩影。 B小说自始至终特别突出中国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年份,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映中国 的社会现实。 C小说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将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命运变化勾勒出来,呈现出历史的戏剧性和人物命运的荒谬性。 D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兰花内心深处对谭博的浓浓 爱恋。 5根据小说的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5 分) 6小说以 “梦”为中心

15、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5050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7 小题,33 分)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 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 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 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 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

16、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 又何能为哉? 7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长寿,活得长 其筑欲密 间距小 B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繁衍生息 C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根拳而土易 弯曲,卷曲 - 5 - D则又爱之太恩恩情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指甲划破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已去而复顾 他植者则不然 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 C和相同,和也相同D和不同,和也不同 9下列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作“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作“并没有办法使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