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3783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共77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诗的“变”与“常”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

2、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3、”,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

4、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1. 下列关于

5、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只要重新认识这些“常”就能让新诗振衰起弊。C.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D.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2.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

6、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C. 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过程。D.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我们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D. 在“变”中

7、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答案】1. B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只要重新认识这些常就能让新诗振衰起弊”太绝对,原文“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

8、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创作过程”错误,应为“创作状态”。【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 项,“作者认为”错误,原文是“在一些论者那里”;C项“彰显了”应为“取决于”;D项,“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无中生有或太绝对化。二、文言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

9、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

10、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注】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死亡。4.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左右欲兵之 士兵 假舆马者 凭借B. 扶而去之 使离开 而绝江河 断绝C. 伯夷叔齐耻之

11、以为耻 无贵无贱 没有D. 我安适归矣 往,到 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怨是用希 用心一也B. 盍往归焉 风雨兴焉C. 不知其非矣 其皆出于此乎D.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句读之不知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B. 武王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死。C.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

12、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司马迁在记叙先贤的事迹时也提出了疑问。D. 作者认为世俗浑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了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了清高之人。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4. D 5. A 6. A 7. (1)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

13、为这是很可耻的事,坚守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2)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即使是做个马车夫,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吧! (3)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4)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

14、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左右欲兵之”的“兵”如解释为“士兵”,在语法上讲不通,“兵”是名词,但后面跟了代词,应活用为动词,“杀”。B项,“而绝江河”的“绝”如解释为“断绝”,不合语境,从句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意思是“横渡”。C项,“无贵无贱”的“无”如解释为“没有”,则不合语境,这句话是说“无论高贵或是卑贱”,“无”意思是“无论”。故选D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既有实词,也有虚词。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

15、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要求选出“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异同。本题中,A项,两个“用”意思都是“因为”,“怨是用希”意思是“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B项,“盍往归焉”的“焉”是代词,代他;“风雨兴焉”的“焉”是兼词,“于之”。C项,“不知其非矣”的“其”是指示代词,这;“其皆出于此乎”中“其”表猜测语气,也许,大概。D项,“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之”是结构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中“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A项。【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从文中来看,如第一段“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意思是“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由此可知,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所以选A。【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