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28171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 与人际交往调适,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共13章,上传很累,需要的发邮件QQ652076246,本章寄语,对于大学生来说,走进高等学府,意味着要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融入到一个新的群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通过交往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大学生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对他们的智力、个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内容,第一节 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第二节 大学生班集体心理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适,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群体动力 群体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一、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什么是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个体与群体的

2、关系 群体心理效应,什么是群体?,群体(group)也称团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其成员有固定编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的权利结构。大学中的班集体、教研机构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没有明确规定的目的,自发形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好感、兴趣和爱好,或者由于志同道合而自发结合的群体,如学生社团、研究会、兴趣组等。,(一)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二)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体(individual)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群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而个体离开群体则无法生存。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具有了新的特征。例如,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群体士气、群体极化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群体的效能,也非其成员简单相加的总和。研究群体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中各种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三)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归属感(sense of group ascription )是指个体自觉归属于所参加

4、群体的情感。有了群体归属感,个体会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产生情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群体认同感(sense of group identity)是指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成员由于共同的兴趣和目的走到一起,具有共同利益,同属于一个群体,因此,对群体外部的重大事件和原则,都自觉保持一致的意见和情感,即使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见和评价,他们也会保持一致。,群体促进作用(group promotioning)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得到了支持的力量,唤醒了个人内在的潜力,表现出了独处时不敢表现的行为。当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

5、规范一致、符合群体期待时,群体的赞扬和鼓励会促进这种个体行为;反之,群体成员的行为与群体规范不一致、不符合群体期待时,群体的否定和反对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interfering)。,二、群体动力,(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group corhere)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的倾向。群体凝聚力对于群体的存在和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在低凝聚力的群体中,群体组织涣散,精神不振。,萨赫特(Schacht)针对凝聚力与工作关系做了实验研究。他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检验了群体凝聚力、对群体成

6、员的诱导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图1)。 图1 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二)群体决策,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压力(population pressure),群体思维,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它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不同意见和评论采取压制方式的现象。,群体思维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詹尼斯(L.Janis,1982)曾研究了美国各界高层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结果发现,由于高凝聚力而出现的为保持意见一致而压制不同意见或批评的做法是导致很多

7、决策失误的原因之一。,该图是詹尼斯关于群体思维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这个模型概括地分析了群体思维从原因到后果的各个环节。 总结了这种群体思维的八项特征,即无懈可击的错觉、集体合理化、坚信群体固有的道德、对群体之外的人有成见、对不同意见的直接压力、自我压力、统一或一致的错觉以及自愿的思想警卫。,怎样防止群体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呢? 詹尼斯认为:首先,群体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咨询和讨论的气氛;其次,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第三,应请“局外的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最后,在达成一个共同的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第

8、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成员能够将萦绕在心头的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指在群体决策时,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冒险转移”(hazardous transfer)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体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冒险转移。,群体极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群体极化的首要原因是信息的影响。当群体中一种观点得到了最好的解释时,会使某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转向有说服力

9、的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群体讨论会造成规范化的影响,使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支持与自己观点接近而又较极端的人。,群体压力,群体压力(population pressure)是指由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意向或愿望所产生的,使群体成员自觉保持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一致性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具有强制的性质,而是通过多数群体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体行为。但对于个体而言,群体压力却是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 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做出与自我意愿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conformity)。,三、群体对个体活动效

10、率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 社会标准化倾向 社会从众行为 模仿与感染 认同作用,(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是由特里普里特(M.Triplett,1897)首次提出的,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反之,群体背景给个体带来了干扰,个体行为效率不如个体独自完成的现象,被称为社会干扰作用(social interfering)。,奥尔波特(F.H.Allport)研究发现,社会助长广泛存在且和社会干扰作用相互转变。 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并不能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

11、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转变为社会干扰。,(二)社会惰化,社会惰化(social lazing)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达谢尔(J.F.Dashiell)研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个体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会相应下降。随后多位国外学者研究证实,这种社会现象广泛存在。,研究也发现,在以下几种情境下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体投入的“团队”精神。 (5)个体相信其他群体成

12、员也会像自己一样努力。,(三)社会标准化倾向,社会标准化倾向(social standardization)是指群体在进行共同学习或工作时,多数成员往往在完成工作(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上有渐趋一致的倾向。 而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其他人参加的活动,个人倾向于遵从自己创造的规范方式。,迈耶(A.Mayer)在一项词汇默写、心算和笔算等难度测验中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在教室中一起做,另一组在教室外单独做。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起做情况下,原来单独做而成绩差的学生的测试成绩普遍提高;那些单独做而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提高,群体的平均差有所减少。这表明共同做时成绩差异的减少是由于其他人的动作速度

13、和努力的整体水平的暗示所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而成绩较好者则因缺乏更强刺激的鼓励而放松追求的目标,因而保持原来成绩,甚至有所降低。,(四)社会从众行为,社会从众行为(social conformity)是指人们在实际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阿希的从众实验,图3 从众实验图,被试:大学生,每组由79人组成。其中只有一位真被试,其他都是假被试,并接受了主试的特殊指示。 程序:在进行图形知觉实验时,7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并让唯一的真被试靠后坐,主试同时请被试看两张成对而分隔开的图片(图3)

14、。由被试指出图B中与标准线段等长的线段。回答时先让安排好的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即把a和c说成与标准线段等长,然后再让真被试做回答。 结果:不理解真实情况的真被试往往追随多数人意见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当被试单独做实验时,几乎没有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且,当群体中有1人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被试的从众比率会有显著的下降 结论:受群体成员影响而发生从众错误判断的,占总人数的35%37%,这说明群体影响对个体行为具有增强作用。,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群体本身的特点: (1)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影响从众行为。群体中地位较高的人,不易出现从众行为,而

15、地位较低者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3)个性特征,如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自信程度、自尊感等因素都影响到个体是否会产生从众行为。艾克斯(W.Jckes,1981)研究发现,被试的果断性越强,越倾向于不从众。 此外,群体规模、个体的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五)模仿与感染,模仿(modeling)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与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 感染(infection)是一种情绪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感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并非由他人强迫而成。,模仿有两种,一

16、种是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在无意识模仿中,模仿者并没有意识到所仿效的行为的意义和原因,只是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样子。有意识的模仿者可能是出于对榜样行为的深刻理解,但也可能仅从表面去模仿别人的行为,而没有注意其目的与意义。,(六)认同作用,认同(identity)是一种综合性的模仿学习。它指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思想、观点或态度来看待事物。这是了解他人和向他人学习的一种方式。 个体经常有效仿他人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其在感觉、思想、态度和行为举止上去模拟他人,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的、持久的模仿学习。,第二节 大学生班集体心理,大学生班集体的作用和类型 集体的团结 个体再集体中的自觉 集体的情绪参与或情感移入 集体的心理气氛与士气 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一、大学生班集体的作用和类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在组织上有严密的结构,是以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与价值为中介的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班集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班集体的作用,班集体在学生学习、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